孟郊《烈女操》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貞婦貴徇夫,舍生亦如此,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列女操》,在樂府舊題中原為《列女引》。屬《琴曲》。本篇是孟郊改動了題目而寫的樂府詩。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寓托了詩人不隨流俗, 貞潔自重的情操。詩的開頭因物感興,用梧桐、鴛鴦為興象,引起人們美的聯想。早在《詩經》里,梧桐和鴛鴦就成為美的事物的象征。《詩·大雅·卷阿》云:“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 于彼朝陽。”《詩·小雅·鴛鴦》。以其雄雌偶居不離,比喻夫婦愛情的堅貞:“鴛鴦于飛,華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更以梧桐枝葉交相復蓋,鴛鴦雙雙日夕和鳴來寄托男女青年對幸福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孟郊用這樣意蘊豐富、優美的水禽起興, 有深沉的寄托。三、四句轉入寫貞婦對丈夫的愛情,亦和梧桐、鴛鴦一樣,堅貞不二,五、六句,也是最后兩句,以新穎貼切的比喻,形象地寫出女子的心志,下語嶄絕,不可移易。
這首詩雖短,理解卻很不容易。僅看它的表層含意,往往讓人以為是宣揚封建的貞婦殉夫思想的。近四十年間,就曾有人指責此詩是孟郊腐朽觀點的反映,也有人說是用藝術的詞句包含著可怕的思想。游國恩先生則指出此詩的比興寄托,認為是借女子以抒作者之情的詩(見游國恩《楚國論文集》),確是中的之論。
在我國詩歌創作中, 自從屈原香草美人的比興方法出現以后,歷代的詩人很少有不繼承這個傳統的。作為一位優秀詩人的孟郊,是善于吸收前代詩人優點,來熔鑄自己風格的。讀孟郊的詩,可以看到孟郊在他自己的詩作中常常提到屈原,表示出對屈原的懷念和尊崇。如《下第東南行》:“越風東南情,楚日瀟湘明:試逐伯鸞去,還作靈均行。”把自己的落第與屈原的被逐聯系在一起。又如《下第東歸留別長安知己》:“豈知鵜鳩鳴,瑤草不得春。……棄置復何道,楚情吟白蘋”詩句直接用了屈原《離騷》“恐鵜鳩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的詩意和興寄手法。《湘絃怨》里云:“靈均入回流,靳尚為良謀。”孟郊的這些詩句,足以說明屈原對他創作的影響那么孟郊學習運用托物寄情的比興手法,也是極自然的。
孟郊一生才高氣清,為人耿直,不肯趨附權貴。他“行古道,處今世”,與世俗相違,受盡冷落,頗不得志。年近五十,方中進士,且僅得一縣尉職,尋又被迫辭去,其志之不得伸的憤懣可得而知。盡管如此,他仍然希望能為明主所用,以施展抱負。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正常心理。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結構,簡言之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仕途順達時,他們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社會,盡到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一旦官運不亨通,受到挫折,又憤世嫉俗,保持高潔,獨善其身。孟郊即是如此。這首詩就是孟郊以女子自比,表白自己心志的興寄之作。
謝希逸在《琴論》里指出:“憂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窮則獨善其身而不知其操也。引者,進德修業、申達之名也。“謝希逸還指出:“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九引之中有《列女引》,十二操中卻無《列女操》。《琴集》載,“楚樊姬作《列女引》。”綜上所引,可知樂府古題中原只有《列女引》,為楚樊姬所作,而沒有《列女操》。列,通烈,列女即烈女之意。 《列女引》是歌頌貞烈之女能進德修業,加強品德修養的。孟郊用此題當然不易抒寫情懷,于是改“引”為“操”,以示己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節操。雖說不如元白那樣無復依傍,創制新題,亦是當時詩壇影響所至。
這首六句五言的小詩,非常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全詩以列女自比,寄寓雖不用于時,也不隨世俗而改變冰清玉潔的操守。詩的開頭兩句也是比興,用意象梧桐、鴛鴦起頭。對于渲染詩的氛圍,引起人們聯想都有一定作用。最后的結尾仍為比興。詩人用井中水的不起波瀾來比喻貞婦的忠于愛情,不為任何物欲所動,又寓托了孟郊不為名利而喪失操守的高風亮節。這六句詩里,比興中更有比興,環環相套運用比興的藝術技巧,使極少的文字,涵容深刻的思想內容,令人回味咀嚼不已。本傳云“孟郊詩思苦奇澀,有理致。”此詩亦可見其一斑。
上一篇:《滿歌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趙孟頫《烈婦行并序》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