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易水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明]何景明
寒風夕吹易水波,漸離擊筑荊卿歌。白衣灑淚當祖路, 日落登車去不顧。秦王殿上開地圖,舞陽色沮那敢呼。手持匕首擲銅柱,事已不成空罵倨。吁嗟乎!燕丹寡謀當滅身,田光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殺樊將軍!
這是一首詠史詩。它的前八句記敘了這樣一個有名的歷史故事:夕陽西墜,寒風吹拂著易水的微波。一群送行的人皆白衣白帽。祭過了路神,就要出發了。高漸離擊筑,荊軻依著節拍悲歌,送行者皆垂淚涕泣。于是荊軻登車而去,終已不顧。到了秦王殿上,打開地圖,同行的副手秦舞陽驚嚇得臉都變了顏色,不敢作聲。荊軻手持匕首,向秦王擲去。匕首擲中了銅柱。荊軻自知事已不成,但還空自倨傲的坐在地上大罵。
歷代詠嘆荊軻的文字很多,何景明此詩獨特的地方,在于他對這個歷史事件的評價。
不少人對荊軻這個刺客是當作失敗的英雄來歌頌的。象太史公的《刺客列傳》,敘史之中對荊軻多有褒揚。他寫荊軻的死,是很悲壯的:“荊軻廢,及引其匕首以擲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殺軻……”結尾又盛贊“其主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枉也哉!”陶淵明的《詠荊軻》詩也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僅是易水餞行這個情節,陶詩就用了九十個字,刻畫了一個悲涼慷慨的場面,把荊軻寫成了絕世的英豪。為了對比,現將這一部分抄錄如下:“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英雄。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相比之下,何景明《易水行》詩對故事的敘述,就沒有這樣濃烈的感情色影,寫得簡約平淡,特別是“事已不成空罵倨”中的一個“空”字,還明顯流露出了貶抑的味道:你行刺不成,反被人刺成重傷,還坐在那里罵個什么呢?空費口舌罷了!這都說明了何詩對荊軻的態度 那就是,既承認他是反抗暴秦的勇敢戰士,但對他的歌頌又有保留。
本來《易水行》詩重點就不在敘事,而在論史。所以詩人對歷史事件簡要敘述后,一個“吁嗟乎!”無限感嘆,轉入結尾三句,對這個歷史事件中其他三個人物,一一進行了評價。
燕太子丹,為報秦王之怨,并為保全燕國,廣求謀士俠臣,最后得到了荊軻,促成了這個荊軻刺秦的故事。對燕丹這種蓄意謀殺的行動,何景明批評他是“寡謀”之舉,說他理當“滅身”。這倒與蘇洵的看法相近。蘇洵在《六國論》中曾說:“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他們二人都認為燕丹依靠刺客行刺以成大事,是一種寡謀的下策,最后招致滅身之禍,是理所應當的。
田光是燕國智深而勇沉的處士,是荊軻的好友。由于太子傅鞠武的推薦,燕丹結識了田光,向田光求計。田光因年事已高,轉薦了荊軻。之后自己為表明決不泄露謀秦的大事,就自刎而死。對于田光的死,歷來也多認為是一種俠義忠信之舉。而何景明卻說:“田光自刎何足云”,認為這種自殺是不值一提的,是毫無價值的。為什么呢?大約也是因為他別無良策,只是參與了行刺的計謀吧!
“樊將軍”指的是秦將樊于期。他因得罪于秦王,逃到燕國,太子丹把他收留了下來。荊軻計劃行刺時,為取得秦王的信任,以便接近秦王,想拿樊于期的頭作為晉見之禮。樊于期知道了荊軻的計劃,遂主動獻首, 自剄而死。對樊于期的死,何景明認為是“惜哉枉殺樊將軍”,雖表示惋惜,但仍認為是死的冤枉 那么,誰來承擔這個“枉殺”的責任呢?看來還要推到荊軻、燕丹的頭上吧。
歷代的文人學者,因為多種原因,對首創中華統一大局面的秦皇多數表示非議,因此,凡是反秦的人,不管他的出發點是什么,也不管他采取的什么手段,都很容易被視為志士仁人。這種歷史觀,沿習已久。何景明的《易水行》,雖不見對秦王有什么褒譽之辭,但對刺殺秦王的荊軻等人,卻有著自己的評價,這是很能給人以啟迪的。所以對其結尾的三句, 《明詩別裁集》評為”三語千古斷案”;近人王文濡先生也說:“一結如老吏斷獄,各論不刊。”㊟這倒是有道理的。
不去盲目推崇行刺暗殺,才能別尋一條新徑,去抵御侵略,推翻暴君,解救國家和民族的危機。這就是這首詩高出前人之所在。
上一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梁瓊《昭君怨》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