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別三子》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宋]陳師道
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天下寧有此?昔聞今見之!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發(fā),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大兒學(xué)語言,拜揖未勝衣;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小兒襁褓間,抱負(fù)有母慈;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
這是一首“即事名篇”抒寫父子離別之情的樂府詩。
詩作于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是年剛過而立之年的陳師道因“窮困不能養(yǎng)家”,其妻郭氏挈三子(一女二子)將隨師道的岳父郭概由江蘇徐州入蜀,赴西川提刑任;師道因老母在堂不能同往,作此詩以記之,表達(dá)了夫婦、父子被迫分離的極痛深悲。
詩凡二十句,分三層。
開頭四句詩為第一層,寫離別之痛。
首句“夫婦死同穴”化用《詩經(jīng)·王風(fēng)·大車》中“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的句意, “生人作死別”,極寫詩人離別在際的哀痛之情,流露出失意潦倒到無力養(yǎng)家的詩人對此別的傷痛和對生活、前途近乎絕望的心境。
“父子貧賤離”一句以“父子”,“離”三字照應(yīng)詩題,又以“貧賤”一詞交待造成分離的原因,言辭間蘊含無限感傷。
“天下寧有此?”一句緊承前兩句以設(shè)問出之,引人深思:在統(tǒng)治者歌舞升平,文人學(xué)士爭相粉飾的所謂太平之世,竟然發(fā)生著“生不能養(yǎng),親不能聚”,從此天涯海角,骨肉分離的慘狀,這的確令詩人難以置信!
“昔聞今見之”對設(shè)問句正面作答:過去只是聽說的事情“今朝都到眼前來”。詩人追昔撫今,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以上“離別之痛”一層直抒生離死別之真情,哀痛溢于句外,定下全詩基調(diào)。
詩的五——八句為第二層:寫離別之怨。
“母前三子后”承上句“見”字而來,形象地勾畫出妻子在前三子隨后,別己而踏上行程的身影。此一去不知“何處是歸程”, “悵然遙相望”,怎不使詩人痛斷肝腸?
“熟視不得追”句的“熟視”一詞,寫出了詩人愛子憐子,難以割舍的神情; “不得追”即“不能追”,表現(xiàn)了詩人想追上與親人同行又不能的悵恨無奈的心情。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兩句中的“嗟乎”是嘆詞;“胡”是反詰之詞“為什么”; “斯”是代詞“這”,指代眼前景況。這兩句用詰問和感嘆語氣,抱怨天公的不仁慈、不公平,使詩人淪落到“經(jīng)日不飲”、“子散妻離”的境地。
此處詩人雖抱怨的是上天的不仁不公,難道不也是詩人對當(dāng)時社會政治的憤懣不平嗎?可以想見,在北宋“積弱積貧”的社會中遭遇這種骨肉分離命運的,決不僅止陳師道一人!
“離別之怨”一層承“離別之痛”的感情而來,雖也是寥寥四句,卻情景相生地道出了詩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怨,使離別之痛在嗟嘆悵怨之中更深更切。
“有女初束發(fā)”以下十二句為第三層:寫離別之景,追憶當(dāng)時“別三子”的歷歷情景。
“有女初束發(fā),已知生離悲;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四句是追憶女兒與詩人繾綣不忍分離的情景。
“初束發(fā)”謂“剛剛十五歲。”古時女子年十五要束發(fā)加笄,詩人在此處寫出女兒雖剛屆及笄之年,但貧寒的生活已使她早諳世事,曉知別離之痛。 “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兩句頗似杜老“嬌兒不離膝,畏我復(fù)卻去”之句,將父女別情寫得形象生動,深摯感人。
“大兒學(xué)語言,拜揖未勝衣;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四句憶尚在學(xué)語稚齡的長子與詩人告別的情景。
“未勝衣”的“勝”是“承受”的意思,三字既寫出兒子的身小,衣不合體,又透出幼小身軀的瘦弱,使讀者眼前出現(xiàn)一幅一個瘦小單薄、楚楚可憐的學(xué)童與父拜別的畫面。“喚‘爺我欲去’”一句,純以口語入詩,未加琢飾,使人讀此句如聞一學(xué)語稚子的牙牙童音,想到他就要失去父前的歡樂,尤令人在感情上不可禁受。
“小兒襁褓間,抱負(fù)有母慈;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四句追憶詩人與尚在襁褓之中的次子相別的情景。詩人在此主要寫了父子分離時兒子的哭聲,這縈繞在父親耳際的哭聲,好象也在傾訴不愿與親人離別的心曲,此情此景真可謂令“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然而又有誰能真正理解詩人此時此刻無法言喻的慘怛的心情呢?一句“我懷人得知”雖未直接抒寫胸懷,卻以“別人無法得知”的“無聲勝有聲”的手法,寫盡了詩人內(nèi)心蘊藏的無限哀痛。詩到此戛然收住,留給讀者以追思回味的余地。
這首“別三子”以詩人的感情為脈絡(luò),先言離別之痛,中發(fā)離別之怨,終憶離別之景,一氣呵成,條理清晰。在表達(dá)方式上,第一層言別抒情;第二層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第三層以寫景為主,借景抒情,其中“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之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大兒學(xué)語言……”幾句不僅情景兼?zhèn)涠矣行斡新暎谷俗x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陳師道是北宋“江西詩派”的代表作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深受黃庭堅的影響,世有“黃陳”之稱。與黃庭堅不同的是由于他一生境況不堪,生活面窄,因而作詩也極艱苦,素以“苦吟”著名。據(jù)說他在登臨得句時,急歸閉門苦吟,家里人知道他要寫詩,連貓犬都趕走。可見陳師道創(chuàng)作的艱辛。又因他一生主張作詩要“語簡而益工”刻意減縮字句和“無一句無來處”,所以他的作品大多表達(dá)勉強,讀來拗口。但這首“別三子”是作于詩人最窮困潦倒之時,又是抒寫發(fā)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妻子兒女與詩人別離的真情,所以語言自然質(zhì)樸,毫無雕琢之氣,成功地將世人很少觸及的父子之情摹寫得淋漓盡致,為《后山集》中的佼佼之作。由此可見,只要情真,“江西詩派”的“三宗”也能寫出摯樸自然、感人至深的佳作。
上一篇:戴復(fù)古《刈麥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郝經(jīng)《化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