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廷楨·月華清》原文賞析
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臺絕頂晾樓。西風泠然,玉輪涌上,海天一色,極其大觀,輒成此解
島列千螺,舟橫萬鹢,碧天朗照無際。不到珠瀛,那識玉盤如此?劃秋濤、長劍催寒,倚峭壁、短簫吹醉。前事,似元規嘯詠,那時情思。卻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樓成市。訴與瑤閶,今夕月華煙細。泛深杯、待喝蟾停,鳴畫角、恐驚蛟睡。秋霽,記三人對影,不曾千里。
這首詞前的小序說明了寫作此詞的時間、背景等,本身就是一篇優美的寫景小品文。道光十九年(1839),當時正任兩廣總督的鄧廷楨與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號滋圃)全力協助欽差大臣林則徐(字少穆)完成了“虎門銷煙”這一近代史上的壯舉,隨后又擊退了英國兵船的進犯。這一年的中秋節夜,三人同登廣州虎門海口沙角炮臺賞月,此詞極寫斯時斯地的歡快心情,為鴉片戰爭中這三位著名的民族英雄留下了一段佳話。
詞如其人,胸襟開闊、志趣高遠的人寫景也必然壯闊恢宏。詞一開頭就表現了居高臨下,極目千里的特色:“島列千螺,舟橫萬鹢,碧天朗照無際。”“千螺”、“萬鹢”極言島嶼、船只之多。古人常用“螺”或“螺髻”形容遠處的山或島,南宋陸游就曾有“奇峰角立千螺曉”之句。“鹢”本是一種水鳥,古人常畫其形于船頭,后遂用此代指船。詞人極目遠眺,看到一天明月朗照下的遼闊海域,海中島、船林立,于是情不自禁地發出嘖嘖贊嘆:“不到珠瀛,那識玉盤如此?”“珠瀛”,即瀛海,因海中產珠,故稱。“玉盤”,李白《古朗月行》曰:“小時不識月,呼為白玉盤。”天清月朗,使人精神大振,詞中緊接著描寫賞月之人佩長劍,劍光生寒似要劃開海濤;撫短簫,短簫嗚嗚在峭壁間回蕩催人盡醉。長劍短簫,既有詩意,又平添多少豪氣!如此良宵,不禁使詞人聯想起古代一件著名的掌故來:“前事,似元規嘯詠,那時情思。”元規是東晉名臣庾亮的字,他曾秋夜登武昌南樓與僚屬詠謔甚歡,事見《世說新語·容止》。月下觴詠談笑,千古以來都是韻事,古今之人,心是可以相通的。
過片后,由眼前的賞心樂事想到今日的良辰美景真是天從人愿。“通明殿”是傳說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宮殿。“蜃樓成市”指海中云霧之氣形成的虛幻景象。“瑤閶”即閶闔,是傳說中的天門。詞人遐想道:也許是玉皇大帝生怕下界云霧迷茫,造成虛幻的海市蜃樓,故而關照天庭的守人,今夜放出一派天高云淡、皓月朗照的景象吧?在詞人筆下,真是天亦有情,充滿濃厚的人情味。詞人的筆鋒隨思緒而縱橫揮灑一番,最后仍又拍回到賞月筵席。“泛深杯”指開懷暢飲。“待喝蟾停”,用唐李賀《秦王飲酒》詩“酒酣喝月使倒行”句意。傳說月中有蟾蜍,故古詩詞中常以“蟾”字代“月”。身逢良辰美景已是不易,再加上與知心好友相聚,心情的愉快更無法形容,故總覺時間飛逝,一去難回,不免生出想要喝退月亮,使時光倒轉的妄想。然而靜對明月,實不忍以聲音來打破這有味的沉寂,“鳴畫角、恐驚蛟睡”句,寫出了這種心理狀態。結句“秋霽,記三人對影,不曾千里”,畫龍點睛,點出自己與林、關二公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李白《月下獨酌》詩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人對影”即由此化出,不過這里并非象李白一樣只有孤獨一人,和月和影方成三人.而是實有三人。“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這是南朝宋謝莊《月賦》中的名句,“不曾千里”蓋反其意而用之。月白風清,三人對酌,給詞人留下了極其深刻而美好的記憶。不想后來關天培在虎門與入侵的英軍浴血奮戰,壯烈犧牲,詞人和林則徐被革職流放新疆伊犁,一代愛國壯土竟落到如此結局,實在令人扼腕。鄧廷楨后有《壬寅伊江中秋》詩云:“今年絕域看冰輪,往事追思一愴神。天半悲風波萬里,杯中明月影三人。英雄竟污游魂血,枯朽空余后死身。獨念高陽舊徒侶,單車正逐玉關塵。”不啻是對三人命運的總括。此詩中的“明月影三人”,又成了大詩人李白那樣的孤獨一人,想來作者仍沒有忘記當年的三人對酌。可惜的是,詞人與林則徐雖同在伊犁,不隔千里,但關天培卻和他們幽明異路了。讀鄧廷楨詞與詩,我們不能不痛恨當時政府的腐敗!
短短九十九字,大至碧空、瀛海、千島矗立、萬舸橫陳,小至長劍、短簫、深杯、鳴角,時兼來今往古,境含天庭下界,縱橫馳騁,辭密意深,而這一切,又都是以明月串連起來,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一個月光充溢的世界,而人就處在這充實美滿的世界中。何況,人是愛國志士民族英雄,景是中華古國大好河山,在勝利地維護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保衛了祖國的神圣領土之后,共賞中秋明月,那豪情逸氣就更加不同凡響了。
上一篇:《完顏》原文賞析
下一篇:《段克己十首·望月婆羅門引》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