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民為貴》原文與翻譯、賞析
《孟子》
孟子曰:“民為貴②,社稷次之③,君為輕④。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⑤,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⑥,則變置⑦;犧牲既成⑧,粢盛既潔⑨,祭祀以時⑩,然而旱干水溢(11),則變置社稷。(12)”
〔注釋〕
①本篇節選自《孟子·盡心下》。體現了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②民,民眾,百姓。貴,貴重,重要。③社稷,指國家。社,土神。稷,谷神。古時建立國家必置社稷神廟以祭祀崇奉。因此以社稷代表國家。之,指民眾,百姓,即指代上句的民。④君,君王,君主。輕,輕微。⑤是故,因此,所以。丘民,民眾。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曰:“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賤也。然得其心,則天下歸之。”丘,眾也。⑥危,危害,危及。⑦變置,更立,更換。變,更也。置,立也。⑧犧牲,用以祭祀的動物。既,已經。成,肥壯。犧牲以肥壯為貴,肥壯代表犧牲的長成。⑨粢盛,祭品。祭祀用的黍稷叫做粢,裝在器皿中的食物叫做盛。潔,清潔,潔凈。⑩以時,按照時令。(11)然而,然為代詞,指上文;而,連詞,表連接。然而,即使這樣,但仍有的意思。旱干水溢,指水旱災害。(12)“犧牲”五句意為,犧牲已經肥壯,祭品已經潔凈,祭祀也不失時令,但仍有水旱災害,就更換土神谷神。
〔分析〕
孟子早年曾游學齊、魏、滕等諸侯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也曾受到禮遇,有過“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滕文公下》)的顯赫時刻。但是由于孟子主張的是實行“王道”、提倡“仁政”,極力要求統治者以惻隱之心推恩愛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因此,這就與各強國諸侯“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野心格格不入,他的學說也被認為“迂闊而遠于事情”而終不被采納。
在《民為貴》一章中,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并且認為如果諸侯危害國家,社神、稷神接受了祭祀而仍使百姓遭受旱澇之災,都可以變置改立,反映了孟子較強的民本主義思想。這在當時無疑是大膽而進步的。但是,孟子“民貴君輕”的觀點,并不是他把老百姓的地位看得比君王高。因為孟子哲學思想的中心是“性善”論,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行王道,施仁政”。他認為君王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要努力使百姓生活安定,如果得到百姓的歸隨,好像水向下奔流,誰也不能阻擋(《梁惠王上》)。桀和紂喪失天下,正是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離婁上》)。假如君王能夠推恩愛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統治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東西那樣容易(《梁惠王上》)。所以,“民貴君輕”的實質還是為了維護君王的統治。他那“得乎丘民而為天子”、“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的觀點是一致的。而且“民為貴”也僅是要求統治者給老百姓一個“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兒,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不致餓死”的基本生活條件。故而我們在看到孟子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把民心看作得天下的重要因素所具有的進步意義的同時,也應看到他“民貴君輕”的歷史局限性。
孟子散文的風格特色是氣勢磅礴,感情充沛,讀來使人感到一氣呵成,淋漓痛快。本文同樣也體現了這種風格,語言雖然簡練,但表達意思很充分,有個性,有感情,有鋒芒。
〔評說〕
朱熹《孟子集注》:“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
李贄《四書評》:“劈頭說來似太奇,細說來又甚正,只是有識故耳。”
上一篇:詩詞·散曲《正氣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氓》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