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古·沙門島張生煮海
李好古
第三折
[正宮·端正好] 一地里受煎熬,滿海內空勞攘①,兀的不慌殺了海上龍王。我則見水晶宮血氣從空撞,聞不得鼻口內干煙熗②。
[滾繡球] 那秀才誰承望,急煎煎做這場。不知他挾著的甚般伎倆,只待要賣弄殺手段高強。莫不是放火光,逼太陽,燒的來焰騰騰滾波翻浪。縱有那雷和雨,也救不得驚惶。則見錦鱗魚活潑剌波心跳③,銀腳蟹亂扒沙在岸上藏④。但著一點兒,就是一個燎漿⑤。
【注釋】①勞攘:嘈雜紛亂,猶如說“鬧鬧攘攘”。②熗(qiàng):同“嗆”。③活潑刺:魚跳的形象和聲音。④扒沙:或作“扒叉”,即亂爬。⑤燎漿:被水燙或火燒后皮膚上起的水泡。
【鑒賞】 張羽和龍女瓊蓮相約于八月十五 (中秋節) 相會。瓊蓮走后,張羽思念殷切,不等約會期到,便徑自到海邊尋覓瓊蓮,但不見瓊蓮蹤跡。正在他迷惘徘徊時,遇到漫游的仙姑毛女,這時張羽才省悟,原來那龍氏三娘瓊蓮是龍宮之女,她父親東海龍王十分兇狠。但他深深愛戀瓊蓮,感到與瓊蓮約會和婚事落空了,不勝憂傷。仙姑同情張羽,贈給他三件法寶: 一只銀鍋、一文金錢、一把鐵勺,教他到海邊,用鐵勺把海水舀進銀鍋里,再放上金錢,架火煎煮。鍋內水少一分,海水就少十丈;鍋里水干,大海見底,到時龍王自然熬不住,就會招張羽為婿。張羽照仙姑吩咐,在東海之濱沙門島上架起鍋,舀海水煮起來,果然把海水煮得滾沸,弄得蝦兵蟹將焦頭爛額,龍王忍受不住,只好央求石佛寺長老勸說張羽熄火,并答應把瓊蓮嫁給他。張羽在長老帶領下來到龍宮,和瓊蓮結為夫婦。
[正宮·端正好] 和 [滾繡球] 這兩支曲子,是石佛寺長老去勸化張羽時唱的。作者在這里描繪了一場人神較量,并通過石佛寺長老的所見所感對此進行了評論。從曲詞中表現出張羽煮海的場面真是驚心動魄: 大海里火光沖天,熱浪翻滾,魚跳蟹爬,血腥撲鼻,連龍王都焦頭爛額了,不得不向張羽求饒。在這場人神較量中,是凡夫俗子的張羽戰勝了至高無上的東海龍王。在石佛寺長老眼里,張羽僅是一個文弱書生,他不明白張羽為什么這么不顧一切,膽大包天地與龍王較量。而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本劇中的張羽,不像元代愛情作品中其他男主人公,是性格軟弱的“銀樣蠟槍頭” 似的角色。他是個錚錚硬漢,既忠誠老實、純真熱情,又膽大包天、敢作敢為,是作者心目中愛情和理想力量的化身。在封建社會里,龍是皇帝的標志和象征。可是在《煮海》 中,龍王居然受到民間凡人張羽的威逼; 龍王所居住的大海,在一只銀鍋里被煮沸、煎干。作者用極端夸張的手法,表達了以張羽為代表的青年男女追求愛情自由的決心,體現了人民的斗爭意志。本劇因此具有積極的思想意義和藝術感染力,得以與《柳毅傳書》 并稱為元代神話劇中的雙璧。
上一篇:李好古·沙門島張生煮海·第一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陸登善·河南府張鼎勘頭巾·第二折|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