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春題湖上》原文與賞析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長慶四年 (824),詩人白居易正在杭州任刺史。是年春天,他興致勃勃地游覽了西湖,寫下了這首贊美西湖景致的優秀詩篇。
首句“湖上春來似畫圖”是詩人抒發自己在春日身臨西湖的感受,這感受是直接的,也是概括的。“畫圖”二字,既集中體現了春天西湖的優美景象,又把讀者帶進了無限廣闊的想象境地——“畫圖”由哪些畫面組成? 各畫面又有哪些景物呢?
當讀者思緒飛舞、浮想聯翩的時候,詩人將他眼中的“畫圖”作了具體而生動的描述。
“亂峰圍繞水平鋪”,是寫山,是寫水。寫山而用一“亂”字,足見山之多; 寫水而用一“鋪”字,足見水之盛。西湖的西北有老和山、北高峰,東南有鳳凰山、吳山,西南有飛來峰、天竺山、南高峰和青龍山。三面群山環繞,故云“亂峰”。而春季的西湖,水闊煙深,湖面宛如團圓的一面大水鏡,故詩人以“平鋪”寫之。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兩句,緊承第二句而來,進一步描繪山上之松,水中之月。西湖群山,特別是南山一帶,樹色蒼蒼,列著數十里的翠屏,甚是豁人的心眼; 而那倒映湖心的明月,就仿佛一顆潔白的明珠,懸在水中,光輝閃閃,令人賞心悅目。“松排山面千重翠”為白天仰望所見之景,“月點波心一顆珠”則是夜晚俯視所見之景。山有松而格外顯得青,水有月而分外覺得明。無論白天,還是夜晚,春天的西湖都美麗無比,使人陶醉。
山、水、松、月,是大自然對西湖的恩賜,而“早稻”、“新蒲”則是人們給西湖增色的景物。詩人將抽穗的早稻比喻成“碧毯線頭”,把香蒲比喻成“青羅裙帶”,既極為形象、貼切,又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稻谷、香蒲等農作物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這稻谷,這香蒲,也傾注了詩人不少的心血啊! 詩人當初一上杭州刺史之任,便遍訪民間疾苦。后得知下塘一帶之田千有余頃,皆賴西湖之水以為灌溉,近因湖堤倒塌,蓄泄無時,難以救濟,往往易于荒旱,詩人便率領百姓筑起湖堤,比舊堤更高數尺,以便多蓄湖水放水,口上恐水高易于泄去,又設立水閘以為啟閉。自筑堤立閘之后,蓄水有余,泄水不竭,故下塘一帶田地竟無荒旱之年,萬民感激。
以上六句,詩人以白描手法,寫了西湖群山圍繞,湖如平鏡的形勝之美,寫了西湖春天青松之美,月夜之美,稻田之美,蒲草之美。其中“春”、“翠”、“碧”、“青”四字突現了西湖春天色彩之美,緊扣題目“春”字寫,很有特色。
末兩句,流露了詩人對西湖依依不舍的深沉感情。這不僅因為西湖美,更因為詩人在杭州當刺史期間,苦心整治西湖,使人民得到了灌溉之利,對西湖和杭州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是年5月,詩人調離杭州赴東都洛陽當官,臨行賦詩《西湖留別》,曰“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 并對前來送行的合城百姓說道:“我在此為官三年,并無好處”,遂信口念出兩句道:“惟留一湖水,與汝救荒年”。這是一個熱愛自然,更熱愛人民的詩人從心底里發出的肺腑之言!
這首詩前六句寫景,突出一個“綠”字,后兩句寫情,突出一個“戀”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將西湖風光納入畫圖之中,細細刻畫圖中的山水。全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字里行間漾溢著詩人對杭州,特別是西湖的愛戀之情。后人評論此詩“以不舍意作結,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唐宋詩醇》) 全詩不僅結構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詩旨。
上一篇:李華《春行即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譚嗣同《晨登衡岳祝融峰(二首)》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