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譚嗣同·崆峒》原文賞析
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松拏霄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篇紀游的作品。“崆峒”,即崆峒山,在甘肅省平涼縣城西30公里,海拔2100米,涇河流經山下。其山林木茂盛,景色秀麗,古跡甚多,歷來是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譚嗣同成年后曾從軍新疆,入巡撫劉錦棠幕府;劉辭官后,譚嗣同亦多次來往新疆、甘陜、兩湖、江浙一帶,察視風土,聯絡愛國志士。這段時期,大約是光緒四年(1878)至光緒十五年(1889)。因此,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只能大體定在這一時期內,具體的時日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詩的首聯二句“斗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描述了崆峒山高拔蒼茫的氣勢。第一句言山高是毋庸置疑的,但高到何等程度,作者用了一個比喻。“斗星”,星宿名,屬天市垣共五星,在武仙座內。《易經》 曰: “日中見斗。”疏云: “處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據此,作者以“斗星”泛指星斗,謂星斗被眾峰吞沒,更突出了山勢的高兀。第二句慨嘆崆峒山與涇水的青蒼迷茫,能使“劍氣”為之昏晦。“劍氣”,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種抽象概念,隨上下行文而有褒、貶兩種不同的具體含義: 其貶義為兵氣、暴戾之氣,其褒義為正氣、俠義之氣。此處是用其貶義。
崆峒山之氣勢如斯,其山景又如何呢?接下來,作者的筆鋒轉向山中景物的描繪。崆峒山的景色是豐富的,迷人的。
頷聯承前,繪出了山景的雄渾: “隔斷塵寰云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茫茫的云海,要隔斷青山與人世的聯系,免其遭受人世間塵埃的污染。“上天梯”是登達山頂的必由之路徑,兩側石峽壁立,望之如門,中砌石梯,似上天之路。因此路徑穿峽而至峰頂,故作者云“劃開”,非常形象。此聯描述的是作者遠望所得的印象。
頸聯“松拏宵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描繪山景的神奇,是作者進入山中近距觀察所得的印象。松樹挺拔直沖霄漢,有如飛龍爭斗;苔蘚覆蓋著奇形怪狀的山石,恰似野獸奔騰。作者的手中似揮動著一支神筆,所指點之處,立即化靜為動,使山中景物更富生趣。出句中“拏霄漢”,由李賀《致酒行》詩“少年心事當拏云”句之“拏云”稍加變化而來,謂能上千云霄。
尾聯“四望桃花紅滿谷”一句,描繪出山色的妍麗。由此句可知作者是春游崆峒山。放眼望去,四下里樹樹桃花盛開,映紅了整個山谷。美好的春景春色,勾起了作者對老家湖南的懷念之情,故于末句吟道: “不應仍問武陵源。”武陵在湖南省,為漢代之郡名,即今之長德縣。晉人陶淵明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其略云: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文章描述了一個與世隔絕,不受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人據此文而常稱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為“世外桃源”。作者觸景生情,用此典以托鄉情;另一方面,作者用這一典故寄托自己渴求消弭外禍的良好愿望。
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是單純的寫景。其實任何一個仔細的讀者,從作者刻意勾勒的畫圖中,都會感到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正是由于在自然景物中作者熔鑄進了自己的情感,賦予了自己的美學理想,自然景物才顯得如此雄渾生動。詩中所表述的藝術形象,正是作者自己對祖國、對生活熱愛的藝術體現。
上一篇:古詩《高啟·岳王墓》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林鴻·巫峽啼猿歌送丘少府歸四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