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詩三首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顧無人居,高墳正嶕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從山阿。
《挽歌詩》又作《擬挽歌辭》,共三首。此為第三首。挽歌也就是葬歌,最初是拖引靈車之所唱,故稱挽歌。當時習俗,人死之后,親朋友好多唱挽歌以示哀悼。《挽歌詩》是陶淵明生前自挽之詞,與此相配合的還有《自祭文》一篇。這一組作品合起來,可以看出詩人對待人生以及面對死亡的態度。祁寬說: “昔人自作祭文挽詩者多矣,或寓意騁辭,成于暇日。寬考次靖節詩文,乃絕筆于祭挽三篇,蓋出于屬纊之際者。辭情俱達,尤為精麗。”(見《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陶淵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年),年六十三。據《通鑒綱目》載卒于十一月,此詩當為是年九月所作。
相傳,晉代的桓伊就善為挽歌,袁山松更甚,他每出游便令左右作挽歌,人們說: “山松道上行殯。”這是魏、晉名士的一種風氣,并不象后代那樣為世所忌。陶淵明自作挽歌,承此傳統,但又有新的創造,他在探究生死這一大課題時表達出達觀的情懷與精神上的超越。 “靖節于屬纊時猶能作此達語,非生平有定力,定識,烏能如此。”(溫汝能《陶詩匯評》)
《挽歌詩》三首,次序井然。第一首寫初死入殮,第二首寫祭奠入殯,第三首寫送殯入葬。故此最后一篇以一“送”字貫穿始終。起二句寫秋景: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此亦墓地的荒涼景象。古詩: “四顧何茫茫”(《回車駕言邁》), “白楊何蕭蕭”(驅車上東門》)。茫茫,廣遠的樣子,此處用來形容荒草叢生,茫無邊際。《紅樓夢》最后也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這是從空間來寫墳地的荒涼,是視覺的形象。蕭蕭,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響。這句是聽覺的形象。但也有視覺的意象,古時墓地及墓道兩旁多植白楊與松柏,所以古詩才說: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荒草茫茫,白楊蕭蕭,連荒野樹木似乎都在為死者哭泣,哀傷的氣氛籠罩全篇矣。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點時令季節。嚴霜,寒霜。荒草之凋萎,木葉之枯黃,皆由此二字染成;同時又點出“我”字。此一字用得何等安詳。以下便分寫“我”與“送”者兩方。 “四顧無人居,高墳正嶕峣。”此二句寫“我”之歸宿處。 “四顧”為面,偌大空間無一人居住, “高墳”為點,嶕峣(焦堯,jiāo yáo )也是高聳之貌。 “我”之歸宿“高墳”由此而被突現出來,甚至被立體化了。詩筆由遠及近,由大至小,安排有序。“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此二句略為頓挫,詩筆宕開,寫“馬”,寫“風”,進一步制造悲涼氣氛。馬似有情,面此而仰天悲嘯;風也有知,對此也不免悲號。 “蕭條”二字不單是冷落蕭索之狀,亦悲傷難抑之情也。以上八句為第一段,寫送葬場面情景。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四句,寫入葬時的感嘆。幽室,即墓穴、墳墓。朝,天明。意思說,死者一旦葬入墓穴,就如同進入漫漫黑夜,永遠也不會天亮,看不到光明了。對待這樣一種人類的必然歸宿,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人力是無可挽回、無可奈何的。因此下面緊接著用一個疊句,反復唱嘆,成為全詩的高潮。反復詠嘆之不足,下面又補一句: “賢達無奈何!”這說明,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在有生之年,哪怕你身居高位,是名震天下的賢人達士,面對死亡也無可奈何了。這一句在全詩中力重千鈞,響徹全篇。有此認識,詩人面對入葬,才能有更高的穎悟。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以下六句寫送葬后的情景,仍分別從“送”者和“我”兩方面敘寫。向來,指方才來送葬的人。這些人已經回到各自家中去了。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這兩句分寫送葬隊伍的不同情況。親朋好友即使回到家里,有的也許余悲未了;而另外一些人卻不那么關切,回到家里就忘掉了悲痛。《論語·述而》: “子于是日(指喪)哭,則不歌。”《禮記》的《曲禮》、《檀弓》二篇說: “鄰有喪,春不相。”相,送杵聲。 “亦已歌”,歌,正是忘掉悲哀的表現。最后兩句從“我”寫起并以此作結: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面對此情此景,作為一個死者還有什么可說呢?自己的歸宿無非是寄身于山陵的黃土隴中而已。
本詩的最大的特點是詩情與哲理的結合。魏晉以來的許多詩歌都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一種悲觀的哲學思想,而陶淵明卻能把人生與死亡這些帶有哲學性質的問題與詩歌創作結合起來,進行探討與抒寫。這在詩歌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大進步。如果前面那些選篇主要是探求生活的真諦,那么本篇則是從面對“死亡”這一角度來反映他的哲學思想的。他認為自己正視了人生,處理好了“生”的問題,因而死時,也表現出一種安詳的心態。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淵明自作挽辭,秦太虛亦效之。余謂淵明之辭了達,太虛之辭哀怨。”《陶詩匯評》也說: “三篇中末篇尤調高響絕,千百世下如聞其聲,如見其情也。”
上一篇:擬青青河畔草|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昔昔鹽|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