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本詩寫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之后,作者時在獄中。詩中表現了作者決心為變法獻身,不惜流血以喚醒國民的英雄氣概,以及期望維新志士將變法進行到底的信念。
開頭二句抒發作者希望維新派人士繼續為變法而戰斗的心愿。“望門投止”,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時慌不擇路的心情。張儉,東漢末年人,因彈劾宦官侯覽,反被誣告結黨造反,不得已而出逃。時人久聞張儉有德行,都冒險接納他(見《后漢書·張儉傳》)。“望門”句的意思是:期望出逃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會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杜根,也是東漢人,因建議鄧太后還政于皇帝,而被裝進布袋在殿上撲殺。由于執法人的同情而未死。太后派人察看時,他裝死三天,后隱身酒店。鄧太后被誅,復官為侍御史(見《后漢書·杜根傳》)。“忍死”句,意謂忍耐著死的來臨,期望在被捕的仁人志士中,有人能像杜根一樣,大難不死重新登朝。這二句運用歷史典故,借張儉、杜根這兩個歷史人物的遭遇,寄希望于已經逃亡或雖經大難而不死的維新派志士。詩末二句,既表現了作者以身許國,慷慨赴難的英雄氣概,又反映出作者對封建頑固勢力的憎恨和蔑視。“去留”句,有人認為“去”即出奔,指康、梁等。“留”指作者自己。當然不無道理。但也可作另一種解釋,即把“去”指歸天,指包括作者在內的為變法而流血犧牲者,“留”指未死的維新志士。“肝膽兩昆侖”,不一定指某兩個具體的人,而是比喻為維新而犧牲的和健在的志士,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像昆侖山那樣巍峨高大。
上一篇:康有為《明夷閣與梁鐵君飲酒話舊事竟夕(三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林旭《獄中示復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