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①》唐詩賞析,《赤壁》原文與注釋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②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③
【注釋】 ①赤壁:今湖北省黃州,亦說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之赤壁山。漢獻帝十三年(208) 吳蜀聯軍在此大敗曹操。②戟:一種可直刺橫擊的兵器。將:拿起。③東風句:當時周瑜采用部將黃蓋火攻之計,適值東南風起,火乘風益烈,盡燒北船,曹軍大敗。銅雀:臺名,為曹操于建安十五年 (210)在鄴城所筑,因樓頂有大銅雀而得名。曹操晚年擁其姬妾在臺中享樂。二喬:即大喬、小喬,江東喬公之女,分別嫁給孫策、周瑜喬:本作“橋”。兩句是說若非東風給周郎以方便,則孫吳將被曹操所滅,二喬也將被擄去藏于銅雀臺中了。其實赤壁之戰時銅雀臺尚未修建。
【鑒賞】 詩人赴任齊安郡 (今黃州) 刺史,途經赤壁古戰場,有感于三國的英雄成敗,寫下此詩。以地名為標題,實為吊古詠史的詩篇。
詩作開篇憑一支古戟說起,引出對古人和古事的感喟。在赤壁大戰中被遺棄的一支斷戟,沉沒水底沙中600多年,還未被銹蝕掉,被人發現。經過自己一番磨洗,終于確認為當年遺物,于是喟嘆。由折戟聯想到漢末分裂動亂,想到戰役的重要意義,更想到了那次戰役的重要人物。睹物思人,思接前朝。前兩句寫明喟嘆之因。
后兩句為喟議。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采用火攻,戰勝了數倍于己的曹軍。他之所以火攻奏效,是因為在決戰時刻,適值刮起了有力的東風。故此,作者評論此次戰役成敗的原因,只選取勝者及其取勝之因——東風來寫,而且據《三國志》 所載,尤其是 《三國演義》 的渲染,東風的確是致勝的關鍵,所以詩人將東風置重要地位來寫。但是他偏不從正面來摹寫東風助周郎致勝,卻從反面以假設下言: 倘若東風不給周郎方便,那曹操就為勝者,大喬與小喬自然要被擄去,鎖于銅雀臺上以供曹操享用了。
《四庫提要》說:“大喬乃孫策婦,小喬為周瑜婦,即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質言,故變其詞耳。”此話極妙。由于二喬并非民婦,而屬東吳最高層之貴婦,雖與戰役無關,而其身分地位卻代表東吳尊嚴。東吳不亡,二人哪能囚于銅雀臺呢? 故作者以“銅雀春深鎖二喬”來嘆喟假如曹操得勝的驕橫和東吳亡敗的屈辱,形成強烈的反差,不只用美人襯顯英豪,同上句周郎相映相輝,更凸顯其情致。
自負知兵善政的杜牧為何將周瑜赤壁大戰的偉大勝績,完全歸究于偶然的東風呢?其用意在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而已。此詩情致,全在于三四句從與史實相反的虛處落筆,將鐵血之事,用美人描畫,娓娓道來,韻味無窮。
上一篇:《錢起·贈闕下裴舍人》唐詩賞析,《贈闕下裴舍人》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唐詩賞析,《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