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漢地多明姝,胡中無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這是李白的一首樂府詩。據《古今樂錄》 稱:“ 《于闐采花》者,蕃胡四曲之一。”又據 《唐音癸簽》“樂通”云:“ 《于闐采花》,陳、隋時曲名。”這種樂曲最早是從西域于闐國傳來的。據《三輔黃圖》 四記載,西漢高祖時就采用于闐之樂。入隋唐,人們將胡曲 “于闐樂”與中原漢曲 “采花曲”揉合起來,便形成了這一新的樂歌—— 《于闐采花》。李白在這首樂府里,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明里為王昭君入胡鳴不平,實際上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嘆的。
詩的頭兩句是貼題起興。詩人用胡地采花人對花的膚淺看法為自 己后面的駁議作反托。胡地采花人認為所有的花都是大體類似的。其實世上之花,儀態萬方,異彩紛呈。色有雅俗,香有濃淡,姿有美丑,品有高低,遠不是千篇一律的。當然李白寫這首詩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為各種花正名,他要說的其實是人,是對待人的態度。
接下來四句寫昭君出塞的影響。昭君本事《西京雜記》 是這樣記載的:漢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按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嫻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恐失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由于這是一個人們熟知的故事,李白沒有在本事上多著墨,只是說昭君 (晉文帝諱昭,改昭君為明妃,后世多從之) 入胡以后,由于她的美貌驚人,使得匈奴美女相形見絀,羞慚得無地自容。匈奴人也因此知道了中原漢地才是多美女的地方,漢地美女的美是匈奴美女無法比擬的。“胡中無花可方比”,照應開頭兩句,把人與花聯系起來: 花與花不一樣,如同人(匈奴美女) 與人 (漢地美女)不一樣一般,縱然都是美的,放到一起一比較,美和美的差距往往也是很大的,甚至原以為是美的也會在對比之下變成丑的了。這幾句詩里當然反映了李白的某種民族偏見。事實上王昭君的美由于故事本身的傳奇性是被理想化了的,再者漢地的美女也并不都象王昭君那樣美,在漢元帝的后宮不是也數昭君最美嗎?而匈奴也一定有真正的美女,未必見了王昭君都會“羞死”的。但是我們知道,李白的這首詩既不是評花,也不是要對漢胡兩地的美女作出科學的評判。他不過是在寫詩,是一種借題發揮。他的真正用意是在詩的最后四句。
王昭君的悲劇在于不肯賄賂畫工,結果被毛延壽丹青涂毒,變美為丑,導致遠嫁匈奴。但李白偏不從此處落筆,而是文章反做,從偶然中揭示必然。漢妾辭宮,佳人遠適,美的走了。那么剩下的是些什么樣的人呢?“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象無鹽女一樣的丑陋之輩倒留在了深宮里。事情就是這樣的反常、不公乃至黑白顛倒。不難看出,這兩句詩已經不是純粹在寫王昭君了。一個“翻”字,流露了詩人自己多少牢騷和憤慨。李白一生都熱切地關注著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希望有機會一展才華,報效國家和百姓。然而現實是冷酷的,他的政治熱情一次次遭到打擊,兩番從政兩番以失敗而告終。唐玄宗荒淫昏憒,親小人遠賢臣,李林甫、楊國忠一伙權奸把持朝綱,排斥異己,打擊賢能,終于把唐王朝推到安史之亂的危險深淵。李白內心的創痛和憂憤是不難想見的。作為詩人的李白,只能以詩為武器來揭露黑暗,傾吐心聲。“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便是以美為丑、以丑為美的腐朽現實的真實寫照。與其說李白是在詠嘆王昭君,不如說他是在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時、命運多舛和指斥統治者的踐踏人才、有眼無珠。這里的 “丹青”已經不單單是指畫工手中的顏色,而是喻指當權者掌握的權力和個人的好惡了。但是李白是清醒的,他并不是只看到一己的不幸,“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才是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了的無情事實。“蛾眉”“皓齒”既是指美女,與昭君本事相切,又是歷來用作賢才代稱的。這兩句透著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重悲哀:既然自古以來都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他的 “人生在世不稱意”和王昭君的“獨留青冢向黃昏”也就毫不足怪了。
《于闐采花》 體現了李白詩歌清通暢達、直抒胸臆的一貫風格。由于是樂府,文字上更顯通俗化、口語化,不失 “感于哀樂,緣事而發” 的傳統,又融入詩人自己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入之以深,出之以淺,耐人咀嚼尋味,可以說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前人也是深得底蘊的:“此篇是借事引喻,以刺時君昏憒,借聽于人,而賢不肖易置者,讀之令人感嘆。”(肖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集》)這首詩的另一特色是 “善翻古人之意”。前人寫王昭君一般都是嘆其為畫工所陷而傷其遠嫁朔漠。李白卻另辟蹊徑,由花的不同寫到漢胡美女的差別,再寫到蛾眉見嫉,賢士(“皓齒”)蒿萊。尤其是七八兩句,正如王琦所說:“昭君事本是畫工丑圖其形,以致不得召見,太白則謂 ‘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熟事化新,精采一變,真所謂圣于詩者也。” (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也許這正是李白詩中多有忽發奇想、妙語驚人的獨到之處的又一證明吧。
上一篇: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