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粉蝶兒 怨別
王廷秀
銀燭高燒,畫樓中月兒才照,繡簾前花影輕搖。翠屏閑,鴛衾剩,夢魂初覺。覺來時香汗初消,更那堪繡幃中冷落。
[醉春風]珠簾上玉玎瑓,金爐中香縹緲,彩云聲斷紫鸞簫。那其間惱,惱,萬種凄涼,幾番愁悶,一齊都到。
[普天樂] 露浥的海棠肥,霜壓的梧桐落,金風淅淅,玉露消消。云中白雁飛,砌畔寒蛩叫,夜靜離人添寂寥。越教人意穰心勞,眼橫秋水,云埋楚岫,浪起藍橋。
[十二月] 夜沉沉明河皎皎,昏慘慘暮景消消。低矮矮幃屏靜悄,冷清清良夜迢迢。悶懨懨把情人去了,急煎煎心癢難撓。
[堯民歌] 呀,愁的是雨聲兒淅零零落滴滴點點碧碧卜卜灑芭蕉,則見那梧葉兒滴溜溜飄悠悠蕩蕩紛紛揚揚下溪橋,見一個宿鳥兒忒楞楞騰出出律律忽忽閃閃竄過花梢。不覺的淚珠兒浸淋淋漉漉撲撲簌簌揾濕鮫綃。今宵,今宵睡不著,輾轉傷懷抱。
[耍孩兒] 銀燭淡淡光先照,瘦影孤燈對著。教人怎不自量度。急煎煎業眼難交,虛飄飄魂迷了枕上胡蝶夢,笑吟吟喜喜歡歡鸞鳳交。相思病難醫療。云收雨歇,魄散魂消。
[尾] 怕的是王吉玎珰鐵馬敲,病懨懨精神即漸消。從來好事多顛倒,好著我短嘆長吁到不的曉。
情人遠別,是最令人傷心的事了。這套散曲有聲有色地描繪了閨中女子對遠去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曲子開頭,先寫出了燈燭的焰頭好高好旺,月亮映照著女主人公居住的華麗的小樓,而在繡簾前,有花影子在輕輕搖曳。一上來的意境基調就很清楚:冷。的確,“畫樓中月兒才照”,清冷的月光覆蓋了女主人公居住的小樓,這畫樓就好似月中的月宮。月中本是清冷之地,寂寞得很,只有吳剛砍桂樹的單調聲,和嫦娥獨居月宮的悔嘆聲。嫦娥盡管能長生不死,但卻長年痛苦無眠;同樣的,這位閨中女子盡管住的是華麗的“畫樓”,但面臨冷寂的月光一如嫦娥。這種冷落的感受至“更那堪繡幃中冷落”而明確起來。
在[醉春風]曲中,作者接著寫道:這時,珠簾上玉環“玎瑓”響了一下;金香爐中升起縹緲的煙霧;遠遠的,天上云間傳來幽咽如泣的嗚嗚簫聲。這又增添了她的凄涼煩惱。煩惱至極,萬般愁悶,一齊涌上心頭。
至[普天樂]一曲,作者由女子身上把鏡頭拉大,推向她的身邊,推向遠方。院子里,露水滋潤得海棠花盛開了,早霜壓得梧桐葉落下了。風在淅瀝瀝地吹來,夜露在悄悄地降下。這是靜景,已給了人一種傷感的情調,而又借助動景加強了這一傾向:云中一只孤獨的白雁飛去,花園臺階邊蟋蟀在凄涼地急叫。露水、早霜、海棠花開、梧桐葉落,還有金風(即西風)、寒蛩,這些都點明了是秋天。秋天是萬物蕭條的季節,離開了心上人的她,更添加了寂寥之情,這怎么不使人愈加內心煩亂、疲憊交作呢!女主人公眼眶中涌起哀怨的淚水,愁云充溢了全部身心,幾乎要埋沒情人駐足的峰巒山谷,她怕就怕他方女子掀起迷惑人的波浪把她的心上人帶走。藍橋,傳說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仙女云英處,這里喻他方女子。
接著,作者在[十二月]中寫道:夜更深了,銀河更加燦爛皎潔,而閨中女子昏昏沉沉,真仿佛是美人遲暮光景,又一次突出了清冷空靈的意境:身邊,玲瓏的繡帳,靜寂的屏風;遠方,冷冷清清的漫漫長夜。正是在這冷落的氣氛中,她又一次想到情人遠去,心里有多么苦悶。作者連續用了“夜沉沉”、“昏慘慘”、“低矮矮”、“冷清清”、“悶懨懨”、“急煎煎”六個排比式的重疊語,更強調了環境的清冷,更突出了女子凄苦的心情。到此時,她不由得“呀”地嘆出聲來。這一聲叫,在空靈冷落的氣氛中,打破了這清冷的靜寂。
但是,也許,大自然受了她的感染,也許是偶然的巧合,這時下起了“淅零零”的細雨,雨點灑在芭蕉上發出“碧碧卜卜”的聲響,一片片梧葉在風雨中飄飄然落入溪橋下,一只夜鳥拍動翅膀“忒愣愣”飛竄過花梢,這些,都為她添愁,她不由得珠淚“撲撲簌簌”而下,濕透了薄紗手帕。她在床上輾轉反側,情懷愈加傷感。這就是[堯民歌]的內容。
在[耍孩兒]曲中,作品又回到了開始時的景象,回到了對銀燭的描寫上,孤燈瘦影,這叫她怎么不傷懷呢?急切里她想睡去,過了許多時候,她虛虛飄飄迷迷糊糊做起了夢。散曲在這里運用了“蝴蝶夢”的典故,極言女子的夢顛來倒去,連夢也做不安穩。就在夢里,她與情人相會了,喜笑顏開,歡天喜地,兩人如膠似漆,恩愛無比。她對情人吐露相思病難以排遣、難以醫治的衷腸話語。可歡會才完,卻又猛然驚醒,好似魂魄飛散一樣。
此情此景,此時此際,她更怕聽見風吹檐間鐵馬“王吉玎珰”的敲打聲,因為這敲打既那么冷清,又打斷了她的好夢。她在長吁短嘆,讀者似乎又聽見了她的聲音,但這聲音已是絕望的哀怨:黑夜好像沒有盡頭一樣,永遠到不了曉。這也就是[尾]聲所刻畫的這位少婦的心境。這樣以“怨”來結束,體現了“怨別”的主題。
這種以思婦閨情為內容的作品,表現了對封建時代婦女悲劇性命運的同情。在藝術上,這套散曲構造了清冷空靈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展示女主人公凄涼的心理,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上一篇:中呂·朝天子贈王玉英·夏庭芝|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中呂·粉蝶兒牛訴冤·姚守中|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