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將至曲江1,船上灘欹側2,撐者百指3,篙聲石聲犖然4。四顧皆濤瀨5,士無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變亦多矣,置筆而起,終不能一事,孰與且作字乎6。
1曲江:縣名。在今廣東省韶關市郊,北江上游。2欹(qi)側:傾斜。3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個人。4犖(luo)然:雜亂。5瀨(lai):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6孰與:何如。
【析點】 公元1100年,北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重大變化——徽宗趙佶繼位后,政治斗爭的天平又一次偏向元祐舊人。幾近絕望的蘇軾意外得到了北歸的機會:朝廷準許他從海南島回內地“任便居住”。這段文字記述的便是他越過南嶺,北歸途中的一次江上歷險。
短文前半寫灘險舟危以及舟子、船客的反應。著墨不多卻極為警動。后半作者寫自己處險不驚,舟中作字,與前半諸人形成鮮明的對照。究其原因,真如作者所言“吾更變亦多矣”。坡公早年因反對新法,卷入了長期的黨爭漩渦。從1079年的“烏臺詩案”算起,東坡一貶再貶,黃州、惠州、儋州,越貶越遠。三十多年的宦海風浪險惡無比,眼前自然界的波濤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況東坡六十二歲貶海南時,已“無復生還之望”,早就做好了“死則葬海外”的思想準備。如今意外北歸,并無因內遷復官而生的喜悅,只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自題金山畫像》)。既然“置筆而起,終不能一事”,又何不“作字不少衰”,一任波濤變滅呢? 短文反映了作者險逆中一貫抱定的隨遇而安、豁達自持、樂觀灑脫的人生態度,注入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坡翁的人格偉力,因此,讀來異常感人
上一篇:《書石梁鴻“雁宕圖”后》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書黃筌畫雀》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