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呂·后庭花 懷古(八首選三)
呂止庵
一
孤身萬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吳江冷,云高楚甸秋。認歸舟,風帆無數,斜陽獨倚樓。
二
長虹氣未收,老天春又秋。逆旅新豐舍,羞登王粲樓。幾多愁,白云飛盡,吳江日夜流。
三
功名攬鏡看,悲歌把劍彈。心事魚緣木,前程羝觸藩。世途艱,一聲長嘆,滿天星斗寒。
這一組小令題為《懷古》,實為抒發作者云游四海、無所歸依、孤寂愁苦的傷秋之情。所謂“古”是作者觸景生情和引起聯想的素材,著眼點實際上是“傷時”。
第一首寫羈旅思歸的情緒。起首兩句: “孤身萬里游,寸心千古愁”把自己置于廣闊和漫長的時間之中,在對比襯托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萬里云游,孤身一人,更顯得孤寂、凄冷,漂泊無定,千古愁思,聚于寸心,愈顯得思慮深遠,憂愁沉重,不堪承受。但引起這愁苦的原因,作者并未更多地披露,正面點明的只是一種秋肅降臨、懷鄉思歸的悵惘心情。“霜落吳江冷,云高楚甸秋”。宋人朱熹曾有“春回楚尾吳頭”的詩句,說春天到了長江流域一帶,這里反用其意,說吳江(蘇州河)落了霜,荊楚郊野天高云淡,秋天降臨到長江流域。這種秋肅降臨天下的氣氛,使作者倦游了,便想到歸家。“認歸舟,風帆無數,斜陽獨倚樓。”這三句用倒裝句式,描寫在夕陽西下、斜暉脈脈之中,作者獨倚江樓,從無數帆船中,辨認著哪只是自己歸去該乘的小舟,暗寫其倚樓久望的目光,十分傳神。同時,又以“獨倚”二字,與開頭“孤身”照應,使之更加具體、形象,用孤寂的情調貫注全篇。
第二首寫憫時傷亂的情懷,在有意無意之間,似乎點透了前一首中所寫“孤身萬里游,寸心千古愁”的深層原因。開頭兩句,仍是說時光如流,夏季雨后的長虹仿佛還未消盡,春天還仿佛在目前,可早又到了秋季,然后說自己行蹤動蕩: “逆旅新豐舍,羞登王粲樓”,自己不久前還住在長安新豐的旅舍,可很快又云游到當年王粲曾作《登樓賦》的荊州。其中的深意,在于以自己的旅程懷顧了漢家天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新豐,是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后,迎其父于長安,其父思鄉情深,于是漢高祖把長安附近的驪道改建成家鄉豐的格局,并且把豐民遷此。旅經新豐,必然想到漢代的強盛時期。但這強盛時期,就如過客住店一般,轉眼成了昨日。而到了荊州,難免想到王粲。當時已是漢獻帝在位,是漢代最衰弱的時期,群雄并起,先有董卓,后有曹操,專權秉政,天下動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王粲“以西京(長安)擾亂,乃南至荊州依劉表”,劉表見王粲貌丑體弱,故不予重視。王粲很不得志,感時傷亂,有《登樓賦》之作。但當時雖是亂世,仍是漢族內爭;而今,宋朝早已滅亡,元朝入主中原,因此作者覺得比王粲更多一層羞愧,不愿登樓眺望這大好河山。這兩句隱晦、曲折地表明了作者的憂愁和痛苦所在。收尾三句: “幾多愁,白云飛盡,吳江日夜流”,化用南唐李后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名句,抒發作者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也很耐人尋味。
第三首借馮諼彈鋏的典故,嘆自己功名無望,前途渺茫的絕望。作者處處碰壁,事事不如意。為什么命運多舛?是因為“世途艱”,抨擊有力而不動聲色。曲中融入前人詩句,有助于傷今之嘆。
上一篇:仙呂·八聲甘州·石子章|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仙呂·點絳唇慢馬·楊舜臣|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