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普天樂 崔張十六事·四、隨分好事
梵王宮月輪高,枯木堂香煙罩。法聰來報,好事通宵。似神仙離碧霄,可意種來清醮。猛見了傾國傾城貌,將一個發(fā)慈悲臉兒朦著。葫蘆啼到曉,酩子里家去,只落得兩下里鑊鐸。
隨分好事,是在別人做好事(指佛事)時,自己也出一份錢物,跟隨別人一起做好事。張生在崔鶯鶯為追薦其亡父做道場時,也帶一份兒齋追薦他的父母。這首小令就是寫道場時的情景。相當(dāng)于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
“梵王宮月輪高,枯木堂香煙罩”,寫做道場的時間、地點。是說這一次道場是在普救寺的佛殿里舉行,時間在圓月當(dāng)空的夜晚,繚繞的香煙罩著佛殿。“法聰來報,好事通宵”,小和尚來告訴張生,這次道場要整整一個通宵才能做完,足見這是崔家一次非常隆重的佛事活動。對于“看鶯鶯強如做道場”的張生來說,這當(dāng)然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接下來寫崔鶯鶯來到佛殿拈香拜佛: “似神仙離碧霄,可意種來清醮”。因為崔鶯鶯是在月色朦朧、煙霧繚繞之中來到佛殿的,在這種環(huán)境條件下看鶯鶯自然不同于白晝,給人以“飄飄欲仙”的感覺,好像神仙從天上降臨一般,所以用“神仙離碧霄”來譬喻。“可意種”,是對稱心如意者的昵稱。僧道設(shè)壇誦經(jīng)、做法事謂之醮(jiao),或打醮,即做道場。“猛見了傾國傾城貌,將一個發(fā)慈悲臉兒朦著”,寫鶯鶯“傾國傾城”的美貌不僅使張生看了神魂顛倒,就連普救寺的長老也為之動心,不得不將一個發(fā)慈悲的臉兒蒙上。王實甫《西廂記》對眾僧見到鶯鶯時的驚艷情狀曾有出色的描繪,透過眾僧因貪看鶯鶯做出的種種可笑舉動,表現(xiàn)了崔鶯鶯的“傾國傾城”之美。“葫蘆啼到曉,酩子里家去,只落得兩下里鑊鐸”三句,是說這場佛事活動胡里胡涂地折騰到大天亮,各自才迷迷糊糊回到家中,只落得張生和鶯鶯兩下里不得安寧。此處連用了三句宋元方言俗語。“葫蘆啼”,是糊里糊涂的意思。“酩子里”,與“葫蘆啼”互文義近,也有暗地里的意思。因為佛事活動持續(xù)了一宿,直到天亮才迷迷糊糊摸黑回到家中。鑊鐸,一般作喧鬧、大呼大叫解。體味全篇文意,這時似乎是說男女主人公經(jīng)過通宵鬧道場,意惹情牽,直到佛事終了,雙方興奮心情還一時難以平靜下來。
上一篇:大石調(diào)·初生月兒(四首)·四·|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中呂·普天樂吳江八景(選二)·垂虹夜月·|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