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李十六》言情贈友詩歌
半面喜投分①,數年欽盛名。
常思夢顏色,誰憶訪柴荊!
忽聽款扉響,欣然倒屣迎。
蓬蒿駐騶馭②,雞犬傍簪纓③。
酌水即嘉賓,新知甚故情。
仆夫視日色,棲鳥催車聲。
自爾宴言后,至今門館清。
何當更乘興,林下已苔生。
古代詩人有與貧賤者交友的,也有與富貴者交友的。與貧賤者交友,付予滿腔熱情,如李白之與宣城善釀紀叟,固足珍貴;與富貴者交友,只要存在一種真誠、純凈的友誼,而不是巴結奉迎,借友誼以求援引,那么這種友誼是能夠使人感動因而也是值得重視和稱道的。我國古人提倡與富貴者交友要做到“上交不諂” ( 《周易》 ) ,錢起的《贈李十六》此詩,可算是“上交不諂”,純以友情感人的一篇。
李十六,據岑仲勉《唐人行第錄》 ,其名幼卿,字長夫,大歷間為右庶子領滁州刺史,在常州義興(即今之宜興)之陽羨山筑有別業,愛結交人士。錢起作此詩時的身份處境,不可細考。可能錢起晚年有過一段人生寂寥時期,曾流寓于義興,過著較為清貧的文士生活。有一次,在義興筑有別業的李十六親來拜望他,他深深為之感動,遂作 《贈李十六》 詩。
“半面喜投分,數年欽盛名”,初次見面就高興地感覺到自己與李十六意氣相合,幾年來自己對他的名聲非常欽佩。詩人對李十六的友誼,其基礎是“投分”,不是艷羨他的顯貴的地位,幾年來詩人也只是在心中遙表欽佩之意,并未主動上門去干求巴結。“常思夢顏色”寫詩人自己對李十六的深情懷念,竟至日思夜夢的程度。“誰憶訪柴荊”,李十六親訪詩人之“柴荊”,說明他能降尊紆貴,也是個很看重友誼的人。“誰憶”,意思是“怎么會料到”,用此兩字,一則表自己日思夜夢終竟把李十六盼來的驚喜,一則表自己因李十六親訪柴荊而生的內心感動。以上開首四句可算是全詩的第一層,寫思友; 以下四句寫迎友。“忽聽款扉響,欣然倒屣迎”,突然聽到友人的敲門聲,自己高興和激動得連鞋子也沒有穿正,倒穿著出屋迎接。“欣然”、“倒屣”,極寫自己對友人來訪的歡迎和所引起的激動,可謂繪形繪色。“蓬蒿駐騶馭,雞犬傍簪纓”,寫自己把李十六接進了院內。“蓬蒿”、“雞犬”,寫自己; “騶馭”、“簪纓”,寫李十六。雙方一貴一賤,一富一貧,差別何其懸殊,然以“駐”、“傍”兩字連結,貴客的騎從、御夫欣然駐足于主人的蓬蒿,主人的雞犬親切依傍于華簪冠纓的貴客,彼此的友誼已融滅了這種懸殊的地位差別。再下兩句“酌水即嘉宴,新知甚故情”,寫宴友。水,指味如水的淡酒。詩人物質條件差,隨其所有地拿出家釀淡酒來招待,對這種不講虛禮的簡樸待客的形式,作為主人的詩人不以為愧,認為即是“嘉宴”,作為客人的李十六不以為薄,也認為即是“嘉宴”,可見這一對朋友情誼是很深的。“新知甚故情”一句就是對他們情誼的深度所作的具體描寫。另,“水”除指淡酒外,還暗寓“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一詞雙關,耐人尋繹。
天下何有不散之宴席? “仆夫視日色,棲鳥催車聲”,日色已昏,李十六的仆夫們已在焦急地仰首張望,歸巢暮鳥的噪鳴,仿佛在催李十六乘車歸去。此兩句寫別友,寫得很別致,分別的雙方不著一字,一不寫詩人自己如何相送,暗示出詩人實不愿李十六離去; 二不寫李十六如何相別,只寫仆夫的著急和暮鳥的催歸,暗示出他主觀上不愿向詩人作別歸返。這種別致的寫法把主客雙方的深情厚誼寫到了極致。結尾四句寫盼友。朋友離去了,希望朋友能重來。“門館清”,寫自友人離去后自己的寂寞孤單。“林下已苔生”,則表明這種寂寞孤單已挨了相當一段時期了,詩人是多么盼望友人能“乘興” 再來聚首啊。
錢起此詩,思友,迎友,宴友,別友,盼友,五層相連,一氣而下,層次脈胳十分明晰暢曉。語言簡樸自然,似隨意寫來,不露斧鑿之痕。在不長的篇幅中,既寫出了自己對友人的摯情,又描繪了友人對自己的厚誼。最值得注意的是,此詩寫與富貴者交友而不表干求之意,不露奉迎之情,這是很不容易的。古代贈友詩中能做到這一點的,并不很多。
注釋
①半面: 據《后漢書·應奉傳》李賢注,東漢應奉記憶力很強,有一車匠曾在門中露半面看他,數十年后,應奉在路上看見此車匠,識而呼之。后因用為見過一次或初相識的意思。白居易《與元九書》: “初應進士時,中朝無緦麻之親,達官無半面之舊。”投分: 分,讀為fen。意氣相合,猶言相知。《周書·史寧傳》: “申以投分之言,微托思歸之意。” ②騶馭: 騶,騎馬的侍從; 馭,駕馭馬車,這里指駕馭馬車的御夫。③簪纓: 簪,簪子,古人戴帽,為使帽子固定,用簪子連帽穿結于發髻上;纓,系在脖子上的帽帶。簪纓,這里指身份高貴的客人。
上一篇:《賀新郎》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