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徐山民》言情贈友詩歌
已是窮侵骨,何期早喪身!
分明上天意,磨折苦吟人。
花色連晴晝,鶯聲在近鄰。
誰憐三尺像,猶帶瘦精神。
南宋中葉以后,詩壇上出現(xiàn)了有著廣泛影響的四靈詩派。其代表人物為當時生長于浙江永嘉的四位詩人。他們的字中皆帶 “靈”字,故稱 “永嘉四靈”詩題中的徐山民,即四靈之首徐照 (字靈暉)。作者翁卷 (字靈舒)亦為 “四靈”中人。二人一生為布衣,都過著清苦的生活。最后徐照竟因貧困而死。這首詩就是翁卷哭悼徐照之作。因為兩人境遇相似,相知甚深,有同命相憐之哀,故而感情異常深切、凄婉。
“已是窮侵骨,何期早喪身。”意謂徐照生前身無長物,貧窮徹骨,本以為 “泊然安貧賤”可以享年長久,豈料卻又偏偏如此過早地命赴黃泉,既無福祿,又折壽緣! “窮侵骨”概括了他窮愁潦倒、坎坷凄涼的一生,“早喪身”描繪了他陽壽未全的悲哀。這首聯(lián)突兀而起,抒發(fā)了對死者福命兩損不幸的難以壓抑的悲慟。上下句用“已是”、“何期”相呼應(yīng),情感層層遞進。讀之使人仿佛聽到了作者那尤怨不已的悲切訴說和凄愴呼號,也引起讀者對人生命運的苦苦思索。情足而韻遠。
頷聯(lián)承首聯(lián),抒寫對亡友命運的理解與解釋。語氣沉痛幽咽,情感深切復(fù)雜: “分明上天意,磨折苦吟人。”想到亡友無福無壽,生時活得累,死時去得慘,心中憤憤難平。但是轉(zhuǎn)而想到他的藝術(shù)成就卓著,有斐然文壇的詩名,又感到朋友此生沒有白活。雖歷經(jīng)苦難,但是苦難磨煉了他,苦吟了好詩,最終能夠名震詩壇。這比徒有福壽卻要更有意義得多! 因而推想亡友一生那非常人所能理喻的悲慘,正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要他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煉成有出息的人材而故意作出的安排。作者對命運所作的這種理解,與唐代白居易對李杜所作的“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天意君須會: 人間要好詩”的總結(jié)非常相近。在譏諷的言辭中,包含著對亡友生命價值、藝術(shù)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譽。這是對亡友靈魂最真誠的告慰! 另外,作者稱亡友為 “苦吟人”還另有深意。二人學(xué)詩,同效中唐賈島姚合之體,標榜野逸清瘦,有著相同的藝術(shù)追求、共同的創(chuàng)作傾向,都是嘔心瀝血的苦吟詩人。因而這看似平常的三個字中,飽含著一份與亡友命運相連、同心相知的親切。流露出對昔日共同切磋技藝、以詩會友情誼的追思和懷戀。這一聯(lián),在文情上頗有愁腸九曲而百轉(zhuǎn)的情味,在委婉含蓄中,透露出異常豐厚真摯的深情。它比長歌當哭更能震撼心扉,催人淚下。
頸尾二聯(lián)文思貫通,進一步表達了對亡友的痛悼之情: “花色連晴晝,鶯聲在近鄰。誰憐三尺像,猶帶瘦精神。”一片生機盎然春意喧鬧之中,映襯出亡友瘦骨嶙峋的三尺畫像。這一方面是對客觀環(huán)境的真實描繪,從而達到了“以樂景襯哀情,愈見其哀”的藝術(shù)效果。另一方面,它具有更深一層的象征意義,在氣氛的反差對比中,傳達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強烈憤懣之情。請看: 花色連綿,鶯聲流囀,一片繁盛景象,這不正是世人生活的寫照嗎?他們雖然碌碌無為卻能終日飽食,且富且貴,壽運長久。而亡友雖秉天地之靈氣,具江郎之妙才,但卻一生孤苦,寂寞凄涼,就像他那三尺畫像一樣地倍受冷落。這世道是何等不平! 這命運又是何其不公! 這是對頷聯(lián)借“天意”尋求自我安慰的徹底的否定,暗含著對“上天”的質(zhì)問與譴責。這里的“瘦精神”既是亡友那苦難而孤高神情的描繪,又是對他詩歌精神魅力的暗喻。說“誰憐”,就是無人憐愛,無人領(lǐng)會。它揭示出更深一層的悲哀: 亡友不僅生前災(zāi)難深重,而且死后靈魂也難以安息。因為他用一生深重災(zāi)難“磨折”而凝成的詩句竟無人理解、無人欣賞! 平生所有的驕傲與自豪竟歸于如此的結(jié)局,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感到悲哀?作者眼望三尺畫像,深深地沉浸在伯牙鐘子期相失的哀痛之中。全詩以情語始,以景語結(jié),含蓄之中,給人留下無限回味余地。
一般哭悼之作,最易起勢足而余韻短,流于直白淺露。此詩卻能力避俗套另辟新徑,把友人的功績、生平的遺憾,自己與友人情誼以及對其亡逝的悲痛等復(fù)雜內(nèi)容與情感都淋漓盡致、曲盡其微地表達出來。感情濃郁深厚,用筆跌宕起伏,曲折含蓄。首聯(lián)呼天搶地,感情激憤強烈,大有長江一瀉千里之勢。頷聯(lián)則如一曲寬寬河灣,對上聯(lián)明轉(zhuǎn)而暗承。把亡友命運解釋為天意,似乎從中得到了自我寬解,情緒轉(zhuǎn)為和緩; 實際上幽憤的情感經(jīng)這一層無可奈何的壓抑反而如嚴冬深冰之下奔涌的潛流,蘊藏得更深沉,凝聚得更濃厚,更加有力地撞擊著人的心扉。正是這股潛流,將首頷與頸尾兩個看似斬斷的部分聯(lián)接在一起,使文情在似斷似連中進一步拓展了意境,又通過象征之法的運用,在欲露不露中進一步深化了主題。不僅真摯動人,而且發(fā)人深省。
上一篇:《樂府二首》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摸魚兒》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