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昨行寄吳中故人》言情贈友詩歌
憶昨結交游俠客,意氣相傾無促戚。
十年離亂如不知,日費黃金出游劇。
狐裘蒙茸欺北風,霹靂應手鳴雕弓。
桓王地下衰草白①,仿佛地是遼城東②。
馬行雪中四蹄熱,流影欲追飛隼滅③。
歸來笑學曹景宗④,生擊黃獐飲其血。
皋橋泰娘雙翠蛾⑤,喚來尊前為我歌,
白日欲沒奈愁何!
回潭水綠春始波,此中夜游樂更多。
月出東山白云里,照見船中笛聲起。
驚鷗飛過片片輕,有似梅花落江水⑥。
夫差城南天下稀⑦,狂游累日忘卻歸。
座中爭起勸我酒,但道飲此毋相違。
自從飄零各江海,故舊如今幾人在?
荒煙落日野鳥啼,寂寞青山顏亦改。
須知少年樂事偏⑧,當飲豈得言無錢。
我今齒發雖未老,豪健已覺難如前。
去日已去不可止,來日方來猶可喜。
古來達士有名言,只說人生行樂耳⑨。
這首詩是寄給蘇州舊友的。詩中深情追憶往昔與故人同在吳中,意氣相傾,狂游醉飲之樂。感慨目前飄零離散,寂寞寡歡。回首舊游,向往與惆悵情緒交織,難以平靜。
高啟家在蘇州,十六歲至三十二歲,正逢元末大亂。群雄競起,各霸一方。張士誠據吳稱王,用饒介主管文章。高啟受到饒介的賞識,曾和朋友們往來于饒介幕府。但高啟是一個愛好自由、不耐羈束的人,真正在幕的時間極少,多數情況下還是過著自由自在,呼朋醉酒的游樂生活。當時有以他為首的所謂“北郭十友”、“吳中四杰”。本篇的“吳中故人”應屬 “十友”、“四杰”之流。詩從“憶昨”以下二十五句為第一段,把他們這一伙俠少騎射逸游之樂寫得極為熱烈浪漫。這一段可分為四層。頭四句為第一層。總寫昔日的交游。“憶昨結交游俠客,意氣相傾無促戚”,朋友是“游俠客”,彼此又是“意氣相傾”,由此可以想見他們在一起娛樂,必然是豪邁恣肆,富有朝氣和熱力的。“十年離亂如不知,日費黃金出游劇”,則寫出他們在元末動亂中,“不問龍虎苦戰斗”,整天揮金出游,幾乎為游樂而不顧一切。“狐裘”十一句是第二層,寫騎射畋獵。一群俠少身著毛茸茸的皮衣,使迎面吹來的北風為之減威。他們手挽強弓硬弩,弦上發出霹靂之聲。此時吳桓王孫策墓前是無垠的衰草,那蒼茫的景象,仿佛使人置身于古戰場遼城之東。他們的駿馬在雪中奔馳,四蹄發熱,那流星般的身影,簡直要追蹤在天空倏忽之間不見形跡的鷹隼。獵罷歸來,又學梁朝的曹景宗,擊殺黃獐,食其肉,飲其血。在那狂歡極樂之際,有皋橋美貌的歌女,于尊前唱歌侑酒。眼看白日欲沒而歡猶未盡,使人無可奈何地產生愁緒。這一層寫打獵宴飲,最能見出詩人和朋友相聚在一起的精神面貌。“回潭”以下十句為第三層,承上一層末句 “白日欲沒奈愁何”轉寫夜游,而在季節上則由冬雪轉為春天。“月出東山白云里,照見船中笛聲起。驚鷗飛過片片輕,有似梅花落江水。”以輕松愉悅的筆調,通過云月、驚鷗的剪影和船中的竹笛,寫出朋友們蕩舟回潭的環境和心情。它與上一層騎射畋獵的情調迥然不同,但那種景物氣氛確實令人有 “夜游樂更多” 之感。“夫差”四句為第四層,寫城南之游。“座中爭起勸我酒,但道飲此毋相違”,場面極為動人。“毋相違”是說不要違背朋友的意愿。這意愿表面看來就是勸飲酒,但勸酒之中卻有豐富的內涵。“相逢意氣為君飲”: 借酒來溝通 “知交一片心”;借酒來為他們的青春、友誼和宴飲之樂增色壯采; 借酒來表現他們的倜儻氣概、浪漫作風……這些內容都浸沉在眼花耳熱之際高舉在朋友面前的一杯酒中。也許是作者有意安排,“毋相違”三字本身還可以再作一種理解,即彼此不要離開。在狂游極樂的高潮中勸酒,祝愿朋友永不分離,這層意思在全段末尾既有壓腳的作用,同時又暗逗下一段的離別。
“自從” 以下十二句為第二段,寫朋友們 “飄零各江海” ——吳中離散之后的情景。時間大約在朱元璋建立明朝,高啟被召至京城 (今南京市)參加編修元史之際。詩人寄語故交,訴說他當下寂寞無侶的孤獨感和對于往日的懷戀。“自從飄零各江海,故舊如今幾人在?”留在吳中的故人究竟還有哪幾位,詩人應該是知道的,知而仍問,這種問便類似自問自嘆,流露出對于風流云散的悵惘情緒。在詩人的想象中,吳中山水已非同往日,變得荒涼寂寞。詩人自己也覺得齒發雖然未老,而豪健亦已不如當年。過去的時光去而不可復留,只有來日猶有可喜。但是來日應當怎么度過呢?詩的結尾處赫然亮出五個字: “人生行樂耳。” “行樂”,在寄語吳中故人時加以強調,是有具體內容的。所指的就是想要恢復昔日在吳中那種聚會游樂的生活。當初一伙人 “意氣相傾無促戚” ,“日費黃金出游劇” ,即是今日在寂寞中所向往的 “樂事”。詩人對于少時呼朋逐侶、揮金嬉游,在回味中依舊充滿著激動情緒: “須知少年樂事偏,當飲豈得言無錢。”往昔日費黃金,而今日回想起來仍然覺得那金錢該花,花得有意義。通過這種肯定,進一步表現了對于少年樂事的追念向往,對于友誼的珍重。
詩分上下兩段,而用筆的重點在第一段。這一段緊扣開頭 “憶昨”二字,激情奔放、生動具體地寫出吳中的故人往事。這種描寫帶有浪漫化、理想化的成分。構成一種恣意行樂、趁心遂意的生活境界。詩的第二段比較簡括,對于當下環境、心境、乃至體力的交待,表現的是又一種生活境界。兩種生活互相對照,在透露出厭倦和不滿于眼前處境的同時,對于往昔生活呈現強烈的向往、回歸趨向。往昔生活是那樣豐富多采,那樣值得津津樂道。而往昔的美好關鍵在于有一批意氣相投、朝夕相處的朋友。因此,結合本篇中 “憶昨”的具體內容去理解,可以說這首詩既是作者對昨日生活的頌歌,也是對與故舊真摯友情的頌歌。
注釋
①桓王: 指孫策。孫權稱帝時,追贈他為長沙桓王。墓在蘇州盤門外三里。作者有《吳桓王墓》詩。②“仿佛”句: 唐楊巨源詩: “三刀夢益州,一箭取遼城。”白居易贈楊巨源詩: “早聞一箭取遼城” 。高啟此處意思是說,與朋輩走馬鳴弓于蘇州城外,意氣風發,仿佛置身于遼城之下,可以一箭建立殊勛。③流影: 指飛馳的駿馬的身影。④曹景宗: 南朝梁將領。幼善騎射,好打獵。曾說: “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少年輩數十騎,拓弓箭作霹靂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渴飲其血,饑食其肉。” ⑤皋橋泰娘: 指蘇州歌伎。皋橋,在蘇州閶門內。劉禹錫有《泰娘歌》寫皋橋美女泰娘的色貌技藝及其不幸的身世。⑥本篇所錄文句據《明詩別裁》。《高青丘集》 “有似梅花落江水”與 “夫差城南天下稀”之間尚有十二句: “天峰最高明日登, 手接飛鳥攀危藤。 龍門路黑不可 上, 松風吹滅巖中燈。 眾客欲歸我不能, 更度前樹緣崚嶒。遠攜茗器下相候,喜看白首楞伽僧。館娃離宮已為寺,香徑無人欲愁思。醉題高壁墨如鴉,一半敧斜不成字。” ⑦夫差城: 蘇州。⑧偏: 猶言多。⑨“古來”二句: 楊惲《報孫會宗書》: “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
上一篇:《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怨歌行(朝時篇)》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