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望夫石》言情贈友詩歌
良人有行役,遠在天一方。
自期三年歸,一去凡幾霜。
登山臨絕巗, 引領望歸航。
歸航望不及,躑躅空彷徨。
化作山頭石,兀立倚窮蒼。
至今心不轉,日夜遙相望。
石堅有時爛,海枯成田桑。
石爛與海枯,行人歸故鄉。
關于 “望夫石”,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一種傳說是說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離家遠行,久久未歸,就天天上山遠望,盼望丈夫歸來。但是,許多年過去了,丈夫終未回來,這個女子便在山巔化為石頭,人們就把這石頭稱作“望夫石”,將此山稱為 “望夫山”了。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成的。
這首詩以 “望夫”為線索來表現主題,全詩可分為四段。開頭四句為第一段,寫丈夫遠行,逾期未歸。丈夫遠游,思婦獨處空閨,日夜牽掛,然而 “一去凡幾霜”,這就使思婦更加思念與擔憂了。這里寫出思婦化石的社會背景。“登山臨絕巗”以下四句為第二段, 寫思婦登山望夫而終未見丈夫歸來 這里用“臨絕巗”、 “引領”, 把思婦急切地盼望看到丈夫坐著船兒歸來的情狀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空彷徨”則寫出思婦望不到丈夫歸來的那種焦灼不安和深深的失望。“化作山頭石”以下四句為第三段,寫思婦化石后日夜兀立山頭,仍然盼望著丈夫歸來。望夫而至于化石,突出表現了思婦對愛情的忠貞及對丈夫思念之深; 化石后而仍能“兀立”絕崖,經歷了多少年代至今仍貞心不變,繼續遙望著丈夫,仿佛有靈性,這是將物人化,把思婦忠于愛情的品格向前推進了一步,從而深化了主題。“石堅有時爛”以下四句為末段,這四句似詩人的議論,又似思婦的內心獨白。這位思婦堅信自己的丈夫是會回來的,她愿意一直這樣站下去,站到海枯石爛,丈夫歸來的那一天。詩人多么希望思婦的丈夫能早日歸來,希望他們能最終團聚,過上幸福的生活啊!
在這首詩中,詩人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把自己豐富的想象熔鑄在極簡練而又極自然平常的詩句里,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位倔強、純真,忠于愛情,熱烈追求幸福生活的古代婦女形象。同時,對我們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社會,了解古代中國婦女的思想感情、高尚情操,提供了真實的依據。這首詩既贊揚了這位望夫女的崇高品質,也控訴了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這首詩采取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每句都似順手拈來,毫不費力。讀來自然、平實、清新、雋永,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詩人在所作《肅雝集》 自序中說: “嘗怪近世婦人女子作詩,無感發懲創之義,率皆嘲詠風月,陶寫情思,纖艷委靡,流連光景者也。”鄭允瑞一反這種流俗。《玉鏡陽秋》 評她的詩“高素雋永” ,這個評論是很中肯的。
上一篇:《題情盡橋》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紅葉》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