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友》言情贈友詩歌
鑒形須明鏡,療疾須良醫(yī)。
若無傍人見,形疾安自知。
世路薄言行,學(xué)成棄其師。
每懷一飯恩,不重勸勉詞。
斅學(xué)既不誠, 朋友道日虧。
遂作名利交,四海爭奔馳。
常慕正直人,生死不相離。
茍能成我身,甘與僮仆隨。
我言彼當(dāng)信,彼道我無疑。
針?biāo)幖安≡矗允渡畛亍?br>
終朝舉善道,敬愛當(dāng)行之。
縱令誤所見,亦貴本相規(guī)。
不求立名聲,所貴去瑕疵。
各愿貽子孫,永為后世資。
詩歌中 “求其友聲”的主題,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 ( “呦呦鹿鳴”) ,后來的文人作品,或贊管鮑的貧賤之交,或痛小人的重利輕義,或嘆高山流水,知交難逢,但像王建這樣從正面闡述交友之道的詩文,則不多見。
詩題《求友》,詩人用直捷明白的語言,抒寫自己渴求良友的迫切愿望,是一首抒懷言志之作。
全篇可分三層。
前四句為第一層,開篇便以比興說明人須良友的必要。自視形貌需要鏡子,診療疾病需要醫(yī)生,否則衣冠歪斜,面有污垢,病態(tài)蕭索甚至病入膏肓自己都無法知曉。詩人連用“明鏡”、“良醫(yī)”兩個比喻,將詩意巧妙地引入了正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醫(yī)生能夠醫(yī)治肉體的病痛,通過“傍人” (旁人)則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德行上的毛病,這就是人必須有良友的原因。
“世路薄言行”以下八句為第二層,是詩人對現(xiàn)實中那些追名逐利的勢利之交的批判。世風(fēng)澆薄,重利而輕義的小人所在非少。而一旦小人得志,過去的師尊卻只能得到白眼相報了。這些人只知道實惠便是恩惠,而不明白師長友朋用心良苦的勸導(dǎo)其實才是終身受用不盡而又報答不完的大恩惠。求學(xué)之心不誠,聽不進逆耳忠言,良師益友自然疏離,交友之道便這樣日漸衰敗。賢人遠(yuǎn),小人至,于是往來結(jié)交的便皆是名利之徒了。“四海爭奔馳”一句,活畫出了這些對名利之交趨之若鶩的小人的丑態(tài),真是 “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 。(杜甫《貧交行》 ) ! 詩人對小人之交的極度輕蔑和厭惡不言自明。
“常慕正直人”以下為第三層。詩人直抒胸臆,正面闡明自己的交友原則和理想。詩人所仰慕的是那種正直的,生死都不相離棄的交友之道。他求友若渴,恨不相逢,聲言如果能夠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良友,即使為他作仆人也心甘情愿! 詩人誠懇地盼望能夠有這樣的朋友: 彼此坦誠相見,毫無爾虞我詐的小人之心; 相互針砭,除去各自的病源 (品行上的缺點) 。即令有時朋友的意見有所誤差,也會珍視如故,因為大家都知道對方的本心是勸己向善。最后“不求立名聲,所貴去瑕疵”兩句,點明詩人交友之道的目的不是名聲、利益這些身外之物,而是要去掉自身的缺點,使德行得到完善,這正是所謂 “君子以友輔仁”吧。到這里,詩人明示,自己所孜孜以求的良友,其實就是諍友。末兩句,詩人希望純善的交友之道能夠成為后世的典范。
王建是中唐通俗詩風(fēng)的代表人物,這首五言古詩正寫得樸素平易、明白如話。詩寫交友,筆法雖是不重情而重理,全篇也沒有華美瀟灑的文詞,只用了一些淺顯的比喻,但讀來卻令人覺得情詞懇切,真摯感人。
上一篇:《水調(diào)歌頭》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江南詞》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