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言情贈友詩歌
今夕定何夕,秋水滿東甌①。悲涼懷抱,何事還倍去年愁。萬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簾卷玉波流②。非是經(jīng)年別,一歲兩中秋。坐中庭,風露下,冷颼颼。素娥無語相對③,樽酒且遲留④。琴罷不堪幽怨,遙想三山影外⑤,人依夜深樓。矯首望霄漢⑥,云海路悠悠。
關于這首詞的作年問題,需要作一些考證性的說明。此首中 “非是經(jīng)年別,一歲兩中秋”,與作者另一首 《水調歌頭·和薌林居士中秋》 所云 “閏余有何好,一歲兩中秋”相同,當為一時之作。薌林居士,指向子諲,字伯恭,自號薌林居士。張元干為向子諲外甥,關系密切。據(jù)向子諲所作 《水調歌頭》詞序: “大觀庚寅閏八月秋……紹興戊辰再閏,感時撫事,為之太息。”按: 戊辰為紹興十八年 (1148) 。是年因閏八月,故有兩次中秋。可見此詞亦作于紹興十八年中秋。張元干在福州和薌林居士中秋詞后,意猶未盡,深情的眷念使他舉筆再寫了這首詞作。
詞的開頭用蘇軾《江月》五首之四: “今夕定何夕,夢中游化城”的詩句。這是從《詩經(jīng)·唐風·綢繆》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點化而來。起兩句表明了時地環(huán)境。緊接著“悲涼”兩句由外界物象的描述轉入內(nèi)心世界的宣泄。一個“還”字,表示轉折的語氣,透露出作者胸中郁積的愁緒比去年更加濃重。這里曲折地反映了張元干身處政治逆境的憂患意識。
“萬里碧空如洗”三句,描繪樓上眺望的夜景,自遠而近。遠處長空萬里,沒有一絲浮云,中秋的圓月顯得格外明亮。近處卷起珠簾,只見樓下水波在月光瀉照下,碧波粼粼。多么優(yōu)美的水光月色,尤其是人生難逢的一年兩次中秋,這樣美好的日子而不能團聚,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其情何堪!
換頭“坐中庭”三句,承上轉下,由景及情。從上片的碧空明月轉向庭院風露,既寫秋夜之景,又寫月下之人。隨著物景轉換,呈現(xiàn)出一幅秋夜獨坐庭中的凄冷畫面。“素娥無語相對”以下五句,進一步渲染這種氛圍。詞人遙望明月,嫦娥寂寞而又為何無語相對?這是心中向月亮的發(fā)問。舉杯獨酌,彈琴消愁但又不堪音調幽怨。這位人間飛到天上的仙女大概沒有想到在福州的今秋月夜,還有人獨自倚樓賞月吧!這種凄苦情思,正是不能團聚的愁苦心曲的傾吐。
結末“矯首”兩句,筆力空靈,神思深邃。他舉首凝望云霄天河,原來是萬里如洗的天空,漸漸地涌起像海一樣的白云,仿佛阻隔的路程更遙遠,更令人惆悵不已。
這首中秋懷人詞寫得很有特色,通篇寫景,亦靜亦動,隨著畫面的轉換,使時地、人物、感情相互交融一起。畫面的焦點是,難逢的閏八月中秋,竟然月下獨酌,而不能與親人共賞清光,更顯示出哀怨凄苦的情調。這樣把一個常見的懷人主題寫出獨特的個性風貌,具有耐人咀味的“詞家佳境。”
注釋
①東甌: 古城名,在今福建省建甌縣東南。見《讀史方輿紀要》九七《建寧府》。②玉波: 此指水波。③素娥: 即嫦娥。④遲留: 逗留。⑤三山: 此為福建福州市之別稱。福州城中有越王山、烏石山、九仙山,故此郡名又稱三山。⑥矯首: 舉頭。
上一篇:《次友人春別》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求友》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