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駱氏事寄懷崔雍崔袞》言情贈友詩歌
竹塢無塵水檻清②,相思迢遞隔重城③。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是李商隱青年時代創作的一首夜宿失眠懷念遠方朋友的七絕,寫景清麗,狀物細膩,敘述簡潔,感情深沉真摯,歷來膾炙人口。
題目中標明的“駱氏亭”,清人馮浩引白居易《過駱山人野居小池詩》中《自注》及劉得仁《駱家亭子詩》,認為在長安東南的藍溪附近,由本詩描寫的周圍環境、景物看,似可信從。
通過寫景來抒情,原是一般詩人慣用的手法,李商隱在這方面尤為擅長。詩首句就捕捉住最能突出駱氏亭環境氣氛的典型景物著墨: 亭園池館一角低凹處種植一片修竹,凝翠欲滴,纖塵不染; 而另一角欄桿環抱蓮塘,秋深荷枯,池水清澈。由于選材典型,剪裁巧妙,短短一句七個字,就把自己投宿的駱氏亭幽雅寧靜的環境氣氛歷歷如繪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次句由物及人,觸景生情,銜接自然,天衣無縫?!跋嗨继鲞f隔重城”,寫詩人夜不成寐,懷念起隔開層疊城池的遠方親友崔氏兄弟。這句緊扣題目,是全詩表現主題思想的畫龍點睛之筆。由于首句景物描寫鋪墊得法,次句的抒情就顯得自然而不著痕跡。“ ‘相思’ 二字,微露端倪,寄懷之意,全在言外。” (紀昀)首句寫景,是白天所見; 次句抒情,是夜間所感,情景相生,渾融一體。
后兩句初看似乎和前兩句游離; 仔細推敲,卻連接得極自然,極巧妙。隨著時間推移,天氣發生變化,夜間不知什么時候下起雨來了。淅淅瀝瀝的雨聲滴在池塘中殘留的枯荷葉上,傳來枕畔,傳入耳鼓,格外清晰,也更顯得沉悶,這就加濃、加深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思念情懷。這樣處理,不但拓寬了詩的意境,深化了懷友的主題,而且和前面的寫景抒情,密切呼應,相互映照,把詩熔鑄、凝聚成結構謹嚴的藝術整體。“秋陰不散”,正是夜間下雨的征兆;而 “霜飛晚”,又是 “留得枯荷” 的原因。不說 “夜不成寐”,卻說 “留得枯荷聽雨聲”,聽雨耶?懷友耶?讀者自己去領會! 對面寫來,措辭警策、含蓄而又富于生活情趣,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注釋
①崔雍、崔袞: 兄弟倆,是大官僚崔戎之子,和李商隱為從表兄弟行。崔雍咸通時由起居郎出為和州刺史,見《新唐書》本傳; 崔袞咸通時由朝議郎使持節漳州諸軍事、守漳州刺史。②竹塢: 園中專供種竹的凹地,塢 (wu) ,指四面隆起中間凹下的地方。水檻: 池塘邊欄桿,代指亭園中圍以欄桿的池塘。③迢遞 (tiao di): 遙遠。重 (chong) : 重復,層疊。
上一篇:《妾薄命》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寄人》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