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端
胡騰身是涼州兒, 肌膚如玉鼻如錐。
桐布輕衫前后卷, 葡萄長帶一邊垂。
帳前跪作本音語, 拾襟攪袖為君舞。
安西歸牧收淚看, 洛下詞人抄曲與。
揚眉動目踏花毯, 紅汗交流珠帽偏。
醉去東傾又西倒, 雙靴柔弱滿燈前。
環行急蹴皆應節, 反手叉腰如卻月。
絲桐忽奏一曲終, 嗚嗚畫角城頭發。
胡騰兒,胡騰兒, 故鄉路斷知不知。
〔卻月〕半月形。〔絲桐〕絲用于做樂器上的弦;桐木是做樂器的上等材料。絲桐,此處代表樂器。
唐代是我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同時樂舞藝術也盛極一時,所以,唐詩中有大量描寫樂舞的詩篇。唐代樂舞昌盛的原因之一,和重視對外文化交流有關。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可上溯到兩漢、魏晉南北朝以及隋代,特別是北朝,外族入主北中國,各族遷徙雜居,西域樂舞得以傳入中國。唐承襲前代,進一步發展了對外文化交流,從當時的樂舞情況看,多數是從我國西部及東亞鄰邦傳來的。因此,在樂器、樂調及舞蹈的結構、服飾、舞姿和風格等方面,都迥異于中國古代樂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在唐詩中都有突出的反映。
胡騰舞來自涼州、石國(十六國時國名,轄境在今甘肅、寧夏、青海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一帶,是一種民間舞蹈。李端的《胡騰兒》詩突出地描寫了胡騰舞的服飾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動作。
舞蹈是一種可見的音樂形式,它主要通過人體動作及優美的姿態、容貌、服飾等以表達人的感情,并訴諸人的視覺。李端《胡騰兒》中寫演員的容貌是肌膚如玉,鼻準如椎。演員的服飾是桐布輕衫,腰系葡萄紋樣長帶,腳穿柔軟皮靴,這和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胡騰》中所寫演員頭帶尖頂蕃帽,身穿細布小袖胡衫,腳著彩色軟靴一樣,具有濃厚的民族風味。而他們跳起舞來,則是揚眉動目,腳踏花毯,偏帶珠帽,紅汗交流。有時東傾西倒,有如醉態一般;有時環行急蹴,應順節拍,騰踏跳躍;有時反手叉腰身,如彎彎月子。詩從舞姿、舞容、服飾到劇情、劇場以及觀眾的感應,都寫得具體、形象、生動。舞蹈剛健中寓婀娜,而動作的主強力度和迅快速度,組成一幅節奏明快、動力感極強,充滿了青春活力的圖畫。使西部民族的驍勇強悍、粗獷豪放的舞姿舞態,鮮明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上一篇:《胡旋女 戒近習也·唐·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