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樓景區(qū)
位于天都峰和蓮花峰之間,座落在玉屏峰腰,海拔1668米。玉屏樓原名文殊院,本是佛家廟宇,但今已片瓦無存。現(xiàn)在的玉屏樓是一座供人住宿的賓館。玉屏樓是黃山觀景最佳處之一。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的說法。特別是從前山怪石,嶙峋的峽壁間沿石級攀登,過一線天來到玉屏樓,視野頓覺豁然開朗。被稱為“金色芙蓉”的蓮花峰、“天上都會”的天都峰和云海之上的光明頂?shù)热笾鞣鍏⑻齑A⒃谟衿翗侵車瑲鈩莅蹴纾禐閴延^。蓮花峰,位于黃山中部,玉屏樓西南,東對天都峰。海拔1864米,是黃山最高峰,也是華東地區(qū)第三高峰。此峰峻峭高聳,氣勢雄偉,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宛如一朵初開新蓮,故稱蓮花峰。天都峰,位于黃山東部,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海拔1010米,“健骨竦桀,卓立天表。”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古人視為“群仙所都”,取名天都峰。建有登峰棧道長1.5公里,有1564級臺階,194個石欄桿和600米鐵索,保障游人安全攀登絕頂。古詩有句:“任它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今有民謠:“不到天都峰,等于一場空。”在玉屏樓前向東眺望,可見耕云峰上一巧石,酷似活潑逗人的小松鼠,拖著尾巴,想越過萬丈巨壑,躍過高聳云霄的天都峰,故名“松鼠跳天都”。從天都峰腳,手扶鐵索欄桿,沿“天梯”攀登1564級臺階,可至海拔1770米處的石矼。石矼長10余米,寬僅1米,有如鯽魚之背,兩側(cè)萬丈淵谷,深邃莫測。故稱鯽魚背。站在萬仞壁的天都新道上,可見左下方有兩塊巨石似人,面向天都,如作揖狀,名為“二僧朝天都”。過鯽魚背,穿過第一個石洞,回看可見洞頂有3個圓石相疊,形如一盤蟠桃,稱仙桃石。下百步云梯眺望鰲魚峰,可見一怪石,形似“鰲魚”張大著嘴巴,似要吞食前面狀如螺螄的幾個圓石,人稱“鰲魚吃螺螄”。在光明頂,隔云海觀鰲魚峰,可見峰脊有巧石似龜,昂首向前。峰石結(jié)合,構成“鰲魚馱金龜”一景。有云海時,此景更是妙趣橫生。在耕云峰側(cè),天都峰腳下,可見“天梯”旁亭亭玉立的石人,酷似古裝仕女。正面又有一石,酷似跪地下拜的童子。兩塊巧石,構成一幅神話圖景——童子拜觀音。登玉屏,過小心坡、渡仙橋,有一狹長石巷,寬處2米,窄處僅半米,中間盤道有八十多級、只能容一人通過。人行其中,窺天一線,稱為一線天。過一線天,回首可見3座參差不齊的小石峰,峰上奇松挺拔。每當云霧繚繞,峰尖微露,似海中島嶼,人們喻為神話中的蓬萊仙境,或蓬萊三島。在半山寺前仰觀天都峰腰老人峰上,一石如雄雞,頭朝天門坎,振翅欲啼,人稱“金雞叫天門”。清人洪帷有詩:“一聲高唱天門天,迎來東方紅日來。職在司晨無計較,寧以峭壁不高飛。”巖壁有石刻“空中聞天雞”五字。在玉屏峰東側(cè),文殊洞之處,有一株破石而生,壽逾八百年的古松。一側(cè)枝伸出,似展臂迎客。姿態(tài)蒼勁,翠葉如蓋,剛毅挺拔,彬彬有禮,形象可愛。這就是著名的迎客松,它是黃山的象征和代表。在玉屏峰前文殊臺上,有四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態(tài)秀麗,似常年累月陪伴游人觀景,故名陪客松。在玉屏峰的道旁,也有一株古松,虬干蒼翠,側(cè)伸一枝,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在玉屏樓至蓮花溝道中,老鷹石下,有一蒲團松,樹身高3米,側(cè)枝密集在2米高度,盤曲四周,然后平伸,針葉簇集頂部,鋪展平整,狀如蒲團。冠幅直徑10米,投影面達78平方米。
〔古詩文賞析〕 鯽 魚 背 清·許金治
無意吞舟歸北海,何心借水躍昆明。
游人盡是批鱗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鯽魚背是攀登天都峰的必經(jīng)之道,也是黃山景區(qū)中給予游人印象最深、特色最為獨具的險要石徑。因石徑是從云海深淵中隆起的峰崗上穿過的,宛如一只弓起脊背的過江之鯽,故名鯽魚背。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緊緊抓住了“魚”這個意象,最大限度地拓開詩思之路,借彼詠此,忽遠忽近。或用典,或?qū)憣崳C合運用各種詩藝,力圖狀寫出鯽魚背的神韻。
“無意吞舟歸北海,何心借水躍昆明”,詩人面對眼前的鯽魚背而聯(lián)想到傳說中的典故,又用傳說中的典故來狀寫眼前的鯽魚背。在詩人的眼中,這座隆起于云海之中的峰崗既是一只無意回歸到北方那片古人想象中最遠的大海去吞吐舟楫的鰲魚,又是一只不想躍入南方昆明池借水遨游的大魚。鯽魚就在這云海霧浪中吞吐日月,遨游古今。這種大手筆的寫法頻添了詩作的美學價值,為那些到達或未到過鯽魚背的讀者提供了一個進行二度藝術創(chuàng)作的空間。對于親歷過其境的游人,這種提示可以促人反思,升華浪漫,咀嚼驚險之余的壯偉;而對于未曾登臨的讀者,這種提示不啻是一篇絕妙的廣告詞,它以極大的藝術誘惑力將“讀者”召喚成“游客”。
“游人盡是批鱗客,竹杖芒鞋脊上行。”詩筆轉(zhuǎn)到眼前那些征服鯽魚背的游人。但見他們拄著拐杖、蹬著草鞋沿著鯽魚背脊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緩步挪動。遠遠望去,這些險過鯽魚背的游人一個個都好象成了削除魚鱗的勇士。他們得靠大智大勇去完成它,稍有不慎,鯽魚驚動,將會墜入萬丈深淵。這種詩的體驗是藝術的,同時也是恰如其分的,道出了那些過鯽魚背的人想說而未能說出的感受。這種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把握正是它在眾多寫鯽魚背的詩歌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的主要原因。
(江志偉)
〔現(xiàn)代散文〕 從文殊院走下五六百個石級,到了前幾天坐在石條上休息的那塊小平地上,望望天都峰那條虛線似的石級,不免有些心慌。然而我有一個法寶,就是不斷地、慢慢地走。這法寶可以克服一切困難。我坐在平地的石條上慢慢地抽了兩根紙煙,精神又振作了,就開始上天都。
這石級的斜度,據(jù)導游書說,是60度至80度。事實證明這數(shù)字沒有夸張。全靠石級的一旁立著石柱,石柱上裝著鐵鏈,扶著鐵鏈才敢爬上去。我規(guī)定一個制度:每跨上十步,站立一下。后來加以調(diào)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后來第三次調(diào)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再跨上五步,在級上坐一下。有的地方鐵鏈斷了,或者鐵鏈距離太遠,或者斜度達到80度,那時我就四條“腿”走路。這樣地爬了大約一千級,才爬到了一個勉強可稱平地的地方。我以為到頂了,豈知山上復有山,而且路頭比過去的石級更曲折,更險峻。有幾個地方,須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飛騰上去。
老宋說:“過了鯽魚背,離開山頂不遠了。”不久,眼前果然出現(xiàn)了巨大的“鯽魚”。它的背脊約有十幾丈長,卻只有兩三尺闊,兩旁立著石柱,柱上裝著鐵鏈,我兩手扶著鐵鏈,眼睛看著前面,能夠堂皇地跨步;但倘眼睛向下一望,兩條腿就不期地發(fā)起抖來,畏縮不前了。因為望下去一片石壁,簡直是“下臨無地”。如果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走完了鯽魚背,我連忙在一塊石頭上坐下,透一口大氣。我抽著紙煙,想象當初工人們立石柱、裝鐵鏈時的光景,深切地感到勞動人民的偉大,慚愧我的卑怯;扶著現(xiàn)成的鐵鏈還要兩腿發(fā)抖!再走幾個險坡,便到達了天都峰的最高處。這里也有石柱和鐵鏈,也是下臨無地的。但我總算曾經(jīng)滄海了,并不覺得頂上可怕,卻對于鯽魚背特別感興趣。回去的時候,我站在魚背頂點,叫一吟拍一張照。豈知這照片并無可觀。因為一則拍照不能攝取全景,表現(xiàn)不出高和險;二則拍照不能刪除蕪雜、強調(diào)要點,所以不能動人。在這點上繪畫就可以逞強了:把不必要的瑣屑刪去,讓主要特點顯出,甚至加以夸張或改造,表現(xiàn)出對象的神氣,即所謂“傳神寫照”,只有繪畫——尤其是中國畫——最擅長。
上山吃力,下山危險——這是我登山的經(jīng)驗談。下天都峰的時候,我全靠倒退,再加向?qū)Ш头諉T的幫助,才免除了危險。回到文殊院,看見扶梯害怕了。勉強上樓,倒在床里。兩腿酸痛難當,然而回想滋味極佳。我想:我的法寶“象鳥龜一樣不斷地、慢慢地走”,不但適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適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為,凡事只要堅忍不懈地進行,即使慢些,也終于能獲得成功。
(豐子愷)
〔民間文學〕 古時候,黃山紫云峰下的小溪兩岸,居住著兩戶貧苦人家。河東竹林邊的茅屋里,住著年輕貌美的姑娘銀妹和她媽媽;河西松樹林旁那間草屋是金哥的家。金哥是個勤勞勇敢的小伙子,七歲死了爹娘,如今一個人過著苦日子 。
平時,金哥銀妹兩人天天結(jié)伴上山,挖藥采茶。金哥挖藥挖得累了,便抽出插在腰間的竹笛,對著桃花峰下采茶的銀妹,吹起動聽的曲調(diào)。銀妹就用百靈鳥一樣好聽的聲音,唱起歌來。天長地久,兩人都覺得難舍難分了。
一天,金哥和銀妹雙雙來到清清的小溪邊,金哥又吹起了竹笛,銀妹又唱起了山歌。
哪知這一日天上的玉皇大帝也在游覽黃山,銀妹那百靈鳥一樣好聽的歌聲隨風傳進了他的耳朵。他心想:我在天宮從來沒有聽見過這樣好聽的歌聲,唱歌的姑娘一定聰明漂亮,如果能娶她做妃子,每天叫她唱歌,可真是一件最快樂的事。于是,玉帝傳過天兵天將,叫他們沿著歌聲傳來的方向去尋找唱歌的姑娘。金哥和銀妹分手回到家后,玉帝派的天兵天將就到銀妹家。他們對銀妹媽說:“恭喜你呀,老人家!玉帝要娶你女兒為妃,派我們送彩禮來了!”
銀妹娘說:“多謝玉帝這番好意,只是我們凡間貧苦人家高攀不上這門親。我女兒已許配給金哥啦。”天兵天將只得收起彩禮,回天宮稟報玉帝。
第二天傍晚,金哥正在銀妹家吃晚飯。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兵天將簇擁著玉皇大帝來了。只見玉帝手一揮,天兵天將涌下來,搶了銀妹便走。銀妹媽哭倒在地。金哥急忙背起銀妹媽,追了上去,一路上連聲喊道:“銀妹,銀妹!”
玉帝率領天兵天將,綁架著銀妹,剛剛來到“天門”,金哥也背著銀妹媽追上來了。玉帝急忙叫天兵天將關了“天門”。
金哥背起銀妹媽追到天門邊,天門早已緊閉。金哥雙手擂著天門手擂腫了,門也不開。金哥急忙爬上古鸞峰,看見云霧里天兵天將綁著銀妹飛走了。
銀妹媽急得在天門外嚎啕大哭,她哭得死去活來,哭瞎了眼睛。最后,化成了一座山峰,就是如今看到的“老人峰”。
銀妹被搶上天后,玉帝大擺酒宴,勸銀妹一起來喝酒。哪知銀妹不吃不喝,也不洗臉不梳頭。玉帝無可奈何,只得下令把銀妹鎖進冷寒宮。
金哥站在古鸞峰上,喊叫銀妹的名字,連叫七七四十九天,嗓子喊啞了,人也勞累過度,倒下了。一陣風雨過后,金哥變成了一只大金雞,抬頭高叫,聲音直沖九霄。那悲苦凄厲的聲音一陣陣傳來,震塌了天門,連玉帝的寶座也搖晃起來。那金雞又連叫三聲,就化成了一塊巧石,終日望著銀妹走過的天門。天門因為震塌了,只剩下一邊門坎,就成了如今看到的“天門坎”。
后來,玉帝見銀妹寧死不從,也就罷了,下令放她下凡。
銀妹一出“天門坎”,就被眼前一幅慘景驚呆了:媽媽已化做一座山峰,金哥已變成金雞巧石。她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后來便一頭撞死在石壁上。銀妹的鮮血染紅了滿山遍野的杜鵑花。
高大的金雞永遠望著“天門坎”,火紅的黃山杜鵑年年開放。“金雞叫天門”的故事也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上一篇:描寫《狼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瘦西湖》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