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
位于南通市城南6公里的長江北岸,海拔107米,其東為軍山、劍山,西為馬鞍山、黃泥山,總稱五山或狼五山。五山原為江中孤島,后與陸地相連,沿江拱立,逶迤4.5公里,面積98.4公頃,為江蘇省省級自然風景區(qū)。相傳山有白狼而得名。北宋州官以狼字不雅,以瑯易之,因山多紫巖,故又稱紫瑯山。由于地層斷裂影響,五山呈單面山狀,南緩北陡,山陽被覆厚土,樹木茂盛,青綠翠黛;山陰懸崖峭壁,突兀崢嶸。北宋米芾言此山“雖非高山崇峻,但峰奇江中,雄視東海,乃長江第一山也”,山頂“第一山”匾額即米芾所書。狼山西側(cè)馬鞍山,有近代刺繡藝術(shù)家沈壽墓與有有亭、望虞樓等景點,山腰一組江南園林建筑名“梅林春曉”,為觀江品茗佳處;又西黃泥山山脊似龍爪突入江中,現(xiàn)辟為龍爪園,景點有虎嘯軒、獅踞亭,聽濤軒等。東側(cè)劍山、軍山極富自然野趣。狼山東南麓有唐駱賓王墓,山上有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烈士白雅雨墓,并有幻公塔、撫臺李公平倭碑等文物古跡。依山而建的寺廟為廣教寺。山前江面寬達10公里,山頂廟門有石刻對聯(lián):“長嘯一聲,山鳴谷應(yīng);舉頭四顧,海闊天空”。于山頂大觀臺,南眺長江,水天一色,風光綺麗;北瞰平疇,村廬城廓,千里人煙,堪稱江山勝覽。
〔古詩文賞析〕 狼山萃景樓 明·李元椿
半壁東南看化工,樓頭佳氣日青蔥。
溪山斜枕蛇龍立,江海平吞天地空。
越國帆光危塔外,吳門練影亂樓中。
登高不作悲秋賦,寄興滄浪萬里風。
萃景樓,位于支云塔前。它玲瓏精巧,上逼云漢;東顧大海,南瞰長江。吳楚勝景,薈萃于欄楹間。實為狼山一大景觀。
詩篇起筆不凡,意境闊大。登臨萃景樓,可遙望半壁東南的自然景象,萃景樓頭則云霧稀薄,佳氣彌漫,太陽照在山巖上,折射出青色的光茫。“半壁東南看化工”,是說萃景樓的奇,“樓頭佳氣日青蔥”則是寫萃景樓的美。無論是寫奇,還是寫美,都是概括的描述。三、四兩句則是具體描繪萃景樓的高,萃景樓的美。清澈的溪流從山谷間蜿蜒流過,群山斜忱其上;洶涌的長江大海,好似平吞了整個天地。“蛇龍立”,表現(xiàn)出狼山及其周圍諸山的參差不齊;“平吞天地空”則夸張地描繪出江海波浪翻滾,鋪天蓋地雄偉氣勢。
“越國帆光危塔外,吳門練影亂樓中”,是詩人見到的又 一景象。越國,吳門,泛指東南沿海的江、浙地區(qū)。危塔、高塔。練影,白練影象。傳說孔子在泰山可以看到吳門的河水,如一條白練(布)。冒襄《登狼山》也言“白辨吳門練”。這兩句是遠景,是詩人眺望所見:萃景樓外,江面上,百舸爭流,水波如練。如此景象,不禁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這里的越國,吳門,又會令人追憶到古時吳越爭霸的歷史畫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早已不復(fù)存在,而吳、越風光依然呈現(xiàn)。睹物思人,見景傷情,一般人面對此景此情,大都會感慨萬千,心傷神頹。可詩人超凡脫俗,甚為人世俊杰,“登高不作悲秋賦,寄興滄浪萬里風”,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fā)。詩人一生,抱負遠大,追求光明,不因反清失敗而動搖抗清意志,直至絕食身亡。
這首詩寫景抒情,融洽和諧。前四句景物描寫,流露出詩人對萃景樓景致的贊美。五、六兩句,是美景,亦是哀景,寄寓著作者對歷史變遷,朝代興衰的哀嘆情懷。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乘長風,破萬里浪的雄偉氣概。構(gòu)思沉著,筆調(diào)勁健,表現(xiàn)了詩人豪放的情懷。實為一首好詩。
(丁賦生 顧啟)
〔現(xiàn)代散文〕 萬里長江臨近入海,稍稍打了個緞結(jié)復(fù)又東去,于是這黃金水域的北岸,便留下一片秀得富于靈性的佳境——南通狼山勝跡。
山雖不高,卻氣勢不凡,風姿綽約。
那山陰是一片絕壁,危立的山巖令人望之心驚。而拐過北麓南行,遽爾呈示于眼前的,卻是一副俏麗的才女模樣。
一彎碧水縈于腳下,清澈極了,四圍里綠柳婆娑,芳草鮮美。山上亭臺樓閣倒映其間,層層交疊,色彩艷麗,宛若神奇的畫屏。輕風掠過水面,波光閃處,滿河漾起輕盈的笑魘,仿佛正以一片溫情歡迎你。而當你的目光與之對視,便會發(fā)現(xiàn)它又如水淋淋的雙眸向你目語,因而更增添這山的靈趣。于是你會不自禁地抬頭,讓目光率先攀上山去,這時映入你視野的是滿山的蔥綠和滿山的碧色詩情。那些濃密的樹影運筆干凈,線條清晰,頗富水墨情趣,使山間永駐一種動態(tài)之美,而那些鱗次櫛比的古建筑群,依傍在山坡含翠欲滴的林邊,古樸淡雅、簡潔且明凈,構(gòu)成奇特的山景。當你的目光投視到山頂,便會看到支云塔正輝輝煌煌地高聳在藍天的海上,流云繚繞,烘托出它的巍峨和壯觀。此刻你幾乎感到它正把你舉向星群,舉向萬籟之上,因而由衷地嘆服古人那超然的構(gòu)想和蒼勁的筆觸。
一切都在時空的魅力下制造著神秘。于是你會邁動輕捷的步履,沿著沉迷的心跡登山。
山路彎彎,當你沿著彎彎山路,在蒼古的林木中探幽,一抬眼,駱賓王墓便迎面而出。它靜臥在竹柏之中,雖已了無聲息,然而那不朽的石坊,卻昭示著詩人當初聲討武則天的不凡氣度,墓園里那冉冉動人的藻花,更使人如讀他流傳千古的絕句。順著歷史的高坡上升,南宋的金應(yīng)、晚清的劉名芳,也都依稀站立在你面前,雖然這一切都只是幻覺,只是遠古文化的遺墨而已,卻令人沉入古之幽思,領(lǐng)略這山的真正高度。
迄今誰也不知道這無狼的狼山得名的最終內(nèi)涵,然而當豺狼肆虐之時,這里確實有猛志常在的英雄輩出。沙淦亭、白雅雨墓,是真正寫實了一個個悲壯故事,它使人在堅石中仿佛看到了一個個悲壯故事,它使人在堅石中仿佛看到了歷史的煙塵,聽到了英烈的壯烈的呼聲。因而一切遠涉而來的,都會在這里放慢腳步,并從更深層處理解到這不再只是山,只是一座與千山萬山一脈相承的山。
令這一方子民聊以自怡的是,狼山與衡山、廬山、嵩山們一起被列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山間廣教寺始建于唐,其殿宇雄麗,氣宇軒昂。當你登臨至此,便會看到森森古柏中雅致的寺檐,清幽的院落,以及靜默之中籠罩著的深沉的禪意。徘徊流連之際,亦會推想到“虛靈洞天”、“普陀眾生” 一類佛的禪語。而一當步入寺內(nèi),看法乳堂那些大寫意的十八高僧的壁畫,便會入化,自覺為香煙與古磬中入定的老僧一般。的確這寺倒也真無悖于佛教名山的冊封呢。
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為聊補山的“半壁之疏”,巧匠們在山間辟出條條曲徑,它牽動你危坐于古石聽琴,以怡游興;它指點你入萃景樓品茗,以釋渴念;它攜你去望江樓小憩,遠眺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如珍珠在翡翠盤上滾動,聽清風里狼山千樹的歌……
游興極至莫過于邁著疲憊的腳登上最后一級臺階。當你佇立于山頂平闊的大看臺時,赫然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便是那浩蕩不息的長江了。面對那流經(jīng)千古的恢弘氣勢,你會情不自禁地長呼一聲:哦,母親河!是的,那里白云眷戀,鷗鳥與漁舟一起閃著光亮的羽翼御風而翔;江南虞山、君山一一形勝險古,則朦朧如“秋月橫黛”,映入你的懷想之窗。因而此刻對于回眸之間投進你眼簾的山門左右的那一幅古色蒼蒼的楹聯(lián),便會理解得更為真切,以至真想仰天長嘯發(fā)抒山河評論。
而當目光稍稍收束,毗鄰的軍山、劍山、馬鞍山和黃泥山便一一列入視野。這些儼如飲于江畔的駿馬與綿延遠去的綠原平疇,揉合成牧歌式的情趣,使心頭不免再增一股濃郁的暖意,于是忘卻周身的疲憊,去攀援別一座山,尋覓另一番景,抑或涉足于龍爪巖,狂奔于瓊浪,聽神話里在海上嬉戲的仙子歡愉的歌聲,看飛霞與江鷗共長天的壯色……
長江之尾,狼山是迷人的,它是大自然饋贈給長江金三角的精美畫冊。對于每一個前來觀光的游客,它都會給予同等的熱情和款待,給予怡悅和愛,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等你來,等你來,滿山的情采等你來……
(姚振國)
〔民間文學〕 南通市南郊,長江邊上,從東往西,依次有軍山、劍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江海平原,一馬平川,哪來這五座山峰的呢?
傳說,玉皇大帝一天心血來潮,要新造一座大的天宮。無奈天上山峰太多,礙手礙腳。玉帝便召集各路神仙前來議事,要大家獻計把山峰搬走。各路神仙你看我,我看你,半天沒人開口。玉帝不悅,指名要太白金星先說。金星素來老謀深算,眼珠一轉(zhuǎn),便是個主意。他摸著白胡須,搖頭晃腦,出班奏道:“依老臣之計,不如把這些山峰搬往下界,填平東洋大海,這樣,天堂既有了空地,又免得年年水患,百姓叫冤。”各路神仙一聽,齊聲叫好,都說“此計可行,一舉兩得!”誰知東海龍王不依,叩頭奏本,說道:“金星老兒使壞心,填了大海,叫我等何處安身,萬千水族又怎生活命?”于是玉皇大帝下令召山神上殿,要他把36000山峰,統(tǒng)統(tǒng)搬到下界,一律不準丟在海中,限期7日,不得誤事。山神訴苦道:“山峰太多,期限又緊,小神法力不濟,請派諸神仙助我一臂之力。”玉帝當即決定讓擔柴力士、挑水將軍協(xié)助。
擔柴力士和挑水將軍,一個是管理樹木的,一個是調(diào)運河水的,對搬山之事純屬外行,但又不敢違忤玉帝的旨意,只好硬著頭皮干這生疏的苦差。三位神仙出了宮門,背的背,擔的擔,日夜不歇,到了第七天,天上的山峰到底搬完了,留下一片平坦云海。突然山神發(fā)現(xiàn),宮門兩側(cè),還有12棵小草模樣的山秧子未搬,估計是慌忙之中被遺漏的。山秧子在不斷上長,不幾天又要變成大山,到時候定會遭受玉帝責怪。眼看上朝時間快到了,三人心急火燎,手忙腳亂,將12棵山秧子拔出,束成兩捆,山神一肩挑起,對擔柴力士、挑水將軍說道:“煩你兩位,前后照顧,時間緊迫,只有就近丟在東海算了。”擔柴力士說:“不行,將來山秧長大,阻了海路,東海龍王要告狀的。”挑水將軍也道:“那就丟在東海邊上吧,只要趕得及回宮交旨,管它什么將來。”說罷,三人慌慌張張上路,來到東海邊上。山神疲乏已極,一著地便將擔子擱下,誰知用力過猛,束秧繩斷了。一頭的6棵山秧,5棵落在海里,1棵滾到對岸,另一頭6棵,更是散落四處。這12棵山秧子,落地生根,想揀也來不及了。
這落在東海邊上的12棵山秧子,后來都長成了山。那掉進海水里的五棵,就是現(xiàn)在南通的狼山、軍山、劍山、馬鞍山、黃泥山,統(tǒng)稱“狼五山”;滾到對岸去的,是江南的福山,另一頭的六棵山秧子,落處比較分散,這就是通州境內(nèi)的張芝山、九華山、觀音山,鐘秀山,云臺山,還有一棵,落到了如皋西鄉(xiāng),現(xiàn)在的靖江縣境內(nèi),獨根獨苗,孤孤單單,人們就叫它孤山。
再說狼五山在海里生根,不幾年長出了海面,越長越大,慢慢與陸地連成一片。東海龍王見狼山占據(jù)了他的地盤,懷恨在心,趕上天宮,告了山神等人一狀。幸好當時正值新的天宮落成,玉帝高興之時,倒也沒有過多責怪山神,只是命他下凡將12座山秧的山根鑿斷。從此通州的這些山不再長高長大,幾千萬年過去,依然是一些土石小山,因為當年挑水將軍的汗水滴在山上,至今未干,所以五山石壁縫中時時有泉水流出,千年不涸;又因擔柴力士匆忙之中,把衣服上粘著的許多樹種、草籽撒在土內(nèi),五山之上才得樹林蔥蘢,綠草如茵。
(自強 問春整理)
上一篇:描寫《燕子磯》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玉屏樓景區(qū)》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