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一首
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隤。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字少卿,蘇武字子卿,兩人同在漢朝中央政府做“侍中”的官(掌管“乘輿服物”),兩人友誼很好。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時年40歲。因不肯投降,蘇武被發配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牧羊。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以“騎都尉”的官職帶兵五千擊匈奴,殺傷匈奴兵甚多,因無接應,力竭而降。匈奴單于以女妻李陵,封他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曾三次會見蘇武。他投降之初不敢見蘇武,過了很久(10年以上),才奉匈奴單于之命來北海勸降蘇武,遭到蘇武堅決拒絕。李陵很羞愧,通過自己妻子(單于公主)賜給蘇武牛羊數十頭。公元前87年,李陵又至北海告訴蘇武漢武帝逝世的消息。漢昭帝即位后數年,實行和親政策,蘇武得以回國。史載蘇武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回到長安,時年59歲。在匈奴起程應為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當時李陵設宴餞別。《漢書·蘇武傳》記載: “陵置酒賀武曰:異域之人,一別長絕,因起舞而歌,泣下數行,遂與武別。”
這首別歌就是李陵當時的即興創作,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全詩共五句,句句押韻。前兩句一韻,后三句一韻。前兩句回顧自己的戰斗生涯:經歷萬里征戰,度過沙漠,作為君王一員將領,奮擊匈奴。后三句敘述目前處境;由于被困狹谷,沒有接應,弓箭刀槍都損壞了,士兵被消滅,我戰敗投降,名聲也喪失了。(隤: “頹”的本字, “頹壞”之意)。現在我的老母已死,雖然想報母恩德,我將回到哪兒去呢?
這詩的前四句是實際情況。史載李陵作戰是勇敢的。被俘后,還是想尋找機會立功,回到漢朝來。李陵投降之初,漢朝并未誅殺其家屬。后因被俘漢軍南逃生還者訛傳李陵為匈奴訓練軍隊,與漢為敵。漢武帝大怒,遂將李陵母親、妻子、兄弟全都處死。而實際上替匈奴練兵者為李緒,非李陵。漢武帝處置不當,這是漢武帝的問題。但李陵在《別歌》結尾說: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把個人恩怨、個人利益放在國家、民族利益之上,為自己投降變節辯護,是完全錯誤的。
這首《別歌》是真正的漢詩,它句句押韻,是西漢流行的騷體風格。《別歌》藝術方法上最突出之處就是刪除一切比興手法,直抒胸臆。滿含滾滾熱淚寫出自己有光輝的過去,有悲慘的失敗,有羞辱的現在。雖然他力圖為自己開脫,但仍然透露了內心的痛苦和彷徨。他羨慕蘇武回國“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承認自己罪過“上通于天”,為自己永遠無法創造一個光輝的將來而流淚。
古今變節者,有死心塌地認賊作父的無恥的叛徒漢奸,也有充滿內心矛盾、可能回頭的失足變節者。這首《別歌》有助于我們認識某類復雜的社會現象。
上一篇:歌一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步出城東門|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