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羅浮紀游》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趙翼
飛云五千仞,云聚族而眾。
我行入迷茫,目力不得縱。
蓬蓬觸石出,郁勃誰能控?
一東又一西,如迎復如送。
有時兩相薄,便欲作陣閧。
天風來撼之,吾身與俱動。
回看諸峰頭,滅沒若浮甕。
咄哉信奇觀,盛氣涵澒洞。
終歲頂自封,昏如不醒夢。
君看曦輪光,欲漏若無縫。
卻問山下人,赤日炙背痛。
羅浮山在今廣東增城縣東,山上奇峰突起,溪水長流,據說有瀑布九百八十多處,泉水眾多,東晉葛洪曾修道于此,被道教稱為“第七洞天”,是一著名的游覽勝地。本詩作者曾在廣州任職,他在任職期間就想去羅浮山游玩,因為公務纏身沒有去成。后來調任他職,趁公事交代完畢、即將離開廣州之際,他才與兩位志趣相同的朋友一起登上羅浮山游玩。為記敘這次游玩的所見所感,詩人揮筆寫下了《羅浮紀游》組詩。組詩共十首,這里選析的是第六首。這首詩記敘他登上巨云峰游玩的情景。
“飛云五千仞”,詩一開頭就把高高的飛云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這句詩的后面,詩人自注: “飛云峰為羅浮極高處。”據說羅浮山共有430峰,飛云峰是最高峰。“仞” 為古代的長度單位,周制為八尺,漢制為七尺,“五千仞”極言其高。現代用科學方法計量,它的高度為1296米。此峰不但是羅浮山的最高處,而且“云聚族而眾”,上面聚集著濃厚而眾多的云霧,大概這就是此峰名為“飛云”的原因吧。詩人由下而上,游興十足,一直登上了這個最高峰。“我行入迷茫,目力不得縱”,山峰上云遮霧障,白云繚繞,詩人行走在迷茫的山路上,眼睛只能看見近處的景物,遠一點就看不清了。“縱”是放縱、聽任的意思。在正常情況下,聽任目力所及可以望得很遠,因為云霧阻障才使“目力不得縱”。這開頭四句詩描寫了飛云峰高峻、多云的特點,并寫出了詩人剛剛登上此峰時迷迷茫茫的感覺。
山峰一般是由巖石生成的,飛云峰上有許多山石聳立。“蓬蓬觸石出,郁勃誰能控?”“蓬蓬” 是茂盛的樣子,“郁勃” 是旺盛的意思。這兩句詩寫詩人看見許多山石拔地而起,陡峭突出,那挺拔向上的旺盛勁兒誰也不能控制。“一東又一西,如迎復如送”,詩人行走在許多高峻的山石之間,向東走碰見一塊,向西走又碰見一塊,西邊的一塊象在迎接他,東邊的一塊象在為他送行。楊萬里《過松原晨炊漆公店》詩云: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也是這種意境。但這詩的 “迎” 和“送” 比楊詩的“放”和 “攔”更有樂趣,因為這些山石對詩人懷有友好的感情。不過這些山石彼此之間有時又好象懷有敵意,“有時兩相薄,便欲作陣閧”,“薄”是迫近的意思,“閧”(hòng訌)是相斗的意思,詩人看見兩兩迫近的山石,好象兩只怪獸,怒目而視,互不相讓,擺開互相決頭的陣勢。在詩人的筆下,這些嶙峋怪石活靈活現,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
詩人沿著兩旁怪石林立的羊腸小道攀登,正在欣賞各種山石的生動形象時,“天風來撼之,吾身與俱動”,忽然,從天上吹來一陣強勁的大風,把巋然挺立的山石都吹得好象在搖動,詩人的身子也跟著搖動起來。這時,風起云涌,云飛霧繞,“回看諸峰頭,滅沒若浮甕”,詩人站在高處回頭看,下面各個山峰都被云霧遮住了,掩沒了,只有峰頭顯露出來,就象水面上飄浮著的一只只圓形的瓦甕一樣。看見如此奇異的景象,詩人不禁驚嘆起來: “咄哉信奇觀,盛氣涵澒洞”,呀,這真是自然界的奇觀啊!此山包容著如此盛大的風云,這風云無邊無際地彌漫著整個山嶺。“咄” (duō多)是驚詫聲,“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 “澒洞” (hòng tóng訌童)是彌漫無際的意思。
經過艱難的攀登,詩人終于到達峰頂了。“終歲頂自封,昏如不醒夢”,峰頂終年被云霧封住,昏昏沉沉,朦朦朧朧,好象在做著一個永不蘇醒的酣夢。“君看曦輪光,欲漏若無縫”,詩人招呼同游者看這昏睡的峰頂,峰頂上終年不見陽光,陽光想漏進來都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想見,詩人到達峰頂時是暑氣全消、通身涼爽極了。“卻問山下人,赤日炙背痛”,詩人回頭向山下人打聽,這天本是赤日炎炎,人們脊背都被炙烤得發痛。山上和山下,迥然是兩個世界。
這首詩按照詩人攀登的路線,層層深入地描寫羅浮山極高處飛云峰的奇麗景色。詩中運用了擬人、比喻和對比的手法,把飛云峰的高峻、多云、山石林立和風云變幻描寫得栩栩如生,使人讀后有身臨其境之感。
上一篇:王維《終南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