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宋山水詩鑒賞
蘇軾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水清出石魚可數(shù),林深無人鳥相呼。
臘日不歸對妻拏,名尋道人實(shí)自娛。
道人之居在何許?寶云山前路盤紆。
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
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tuán)蒲。
天寒路遠(yuǎn)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
茲游淡薄歡有余,到家怳如夢蘧蘧。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冬,蘇軾開始了他的杭州通判的生活。本詩是他抵杭三日后,訪孤山的兩個(gè)詩僧惠勤、惠思而作。關(guān)于此詩的寫作,蘇軾在《六一泉銘·敘》中曾回憶說: “予昔通守錢塘,見公(歐陽修)于汝陰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于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子閑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間而不可得,則往從勤乎!”可知其大致背景。臘日,即舊時(shí)臘祭之日。熙寧四年的臘日是十二月二十四日。
蘇軾曾有名句: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說西湖山水,無論晴光雨色、淡妝濃抹,都堪稱絕妙。本詩的起首兩句: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則為我們描繪了冬日雪前的西湖美景: 雪云籠罩在空中,倒映入湖水; 遠(yuǎn)處的樓臺呀、山林呀,都變得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忽有忽無、欲明又滅、迷離恍惚了。如果說,這兩句詩是 “詩中有畫” 的話,這是一幅寫意畫,是《西湖欲雪圖》; 如果說,這幅畫卷是“畫中有詩”的話,它是一首意境朦朧的詩,意味雋永,耐人回味。
前兩句,是詩人剛剛出發(fā)時(shí)遠(yuǎn)望之景,接下來的兩句,則是詩人抵近西湖的所見所聞之景; 前兩句突出了朦朧、迷離的感受,次兩句則極寫山之清、林之靜:“水清出石魚可數(shù),林深無人鳥相呼”。“水清”句使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的境界;“林深”句則使人進(jìn)入王維的“鳥鳴澗靜”的禪境。前句以“魚可數(shù)” 寫水清,是正襯; 后句以 “鳥相呼” 寫 “林深無人”,是以聲寫寂、以動(dòng)寫靜,是反襯。同時(shí)“鳥相呼”句也暗示了詩人從官場走出的愉悅心情,與后文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 的惆悵失落之感,恰成對比。
前兩句的朦朧也好,后兩句的清靜也好,都不是純自然的客觀描寫,而是詩人主觀心緒的審美觀照。蘇軾此次外放杭州通判,是因在京師被排擠而自請外放的。“眼看時(shí)事力難任” (《初到杭州》)和 “惟有人生飄若浮” (《和蔡準(zhǔn)郎中見邀游西湖》)的無奈與惆悵,使詩人寄情山水,訪道參禪,意欲借助佛室方丈之地和大自然的靈山佳水,熨平那痛苦的內(nèi)心。本詩“游孤山”、“訪僧”正是這種意緒的體現(xiàn)。“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shí)自娛”,此兩句,一方面點(diǎn)出“臘日訪僧”之題,一方面對自己前期的禪悅生活給予了哲理概括,它包容了訪道、游山與“自娛”三位一體的人生觀念。由此,再來體會前四句的朦朧、清靜之境,就不難得到更深一層的理解了: 寶剎靈光、朦朧隱約,與佛境禪心、清潔空靜,正是詩人“名尋道人實(shí)自娛” 的主觀意緒與西湖山水融為一體的展示。
也正因?yàn)槿绱耍娙艘韵虏庞谩暗馈薄ⅰ吧健眱勺譃檠劬€,貫穿呼應(yīng): 先以 “道人之居在何許”的設(shè)問接應(yīng)上句的 “道人”,再以 “孤山孤絕” 暗續(xù)上句“寶云山前” 之 “山”字,同時(shí),用兩個(gè)“孤”字為句內(nèi)重疊,突出點(diǎn)醒題目中的 “孤山” 二字; 最后,以 “道人有道山不孤”總括四句,“道”、“山” 合一。此四句輾轉(zhuǎn)承接,一氣呵成,有重疊復(fù)沓之美,珠圓玉潤之妙。
前句的“寶云山前路盤紆”,已將讀者的視野引入山前的盤紆之路,“曲徑通幽處”,自然是該“禪房花木深” 了。“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tuán)蒲”,正是訪僧景況的概括。“紙窗”、“竹屋”、“褐”、“團(tuán)蒲”,與金堂玉屋相比,當(dāng)是簡陋不堪的,但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卻正由此而生,使詩人內(nèi)心感受到溫馨和愉悅,以至留連不舍。“天寒路遠(yuǎn)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晡”,“晡” (bū),指黃昏時(shí)刻。這兩句承上,正透露出詩人與僧人閑談,樂而忘返而又不得不返的心境。歸路的描寫極妙: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剛才所在的靈光寶剎,又綽約于云木的紗幕之中了,只有野鶻(一種兇猛的鳥)在佛塔浮圖上空盤旋。這里有無限的韻味,可說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在分明處寫出迷離恍惚,于朦朧處透出淡淡哀傷。與來路相呼應(yīng),并使前景的意蘊(yùn)得到深化。
結(jié)處四句,詩人寫自己回家后的感受和急筆作詩的情景。怳,同“恍”。“夢蘧蘧” (qú)是用典,《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蘧蘧,夢醒后驚動(dòng)之態(tài),蘇軾用此典,表現(xiàn)了對訪僧的深深依戀及回來后的悵然若失之態(tài)。結(jié)句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為千古名句,它揭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詩人捕捉靈感如火急追捕逃犯 一樣,如果眼前的意象和心中的靈感 一旦失去,就難以逼真地摹寫出來了。“清景” 二字,與“自娛”合一,起到籠蓋全篇的作用。汪師韓說蘇軾此詩“語語清景,亦語語自娛” (《蘇詩選評箋釋》),可謂徹悟。
上一篇:趙翼《羅浮紀(jì)游》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韋應(yīng)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