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水會渡》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
大江動我前,洶若溟渤寬。
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
霜濃木石滑,風急手足寒。
入舟已千憂,陟巘仍萬盤。
回眺積水外,始知眾星干。
遠游令人瘦,衰疾慚加餐。
杜甫乾元二年冬在同谷小住了一段時間,到十二月一日又向成都進發,一路上又寫下了十二首紀行詩,與《發秦州》等十二首,大有“兩山連合之勢”。這首詩則是《發同谷》組詩的第四首。水會渡是嘉陵江上游的 一個渡口。詩人夜半渡江,記下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詩從夜半山行寫起,山行途中人煙稀少,不能隨地安宿,因而到夜半時分仍在趕路。詩人顛沛流離之苦不難想象?!拔⒃聸]已久,崖傾路何難。” 夜行山路,偏又趕上了上弦月,本來就很微弱的月光,到中夜已是“沒已久” 了,這就使崎嶇的山路更為難行。不一會兒,山斷路絕,“大江動我前,洶若溟渤寬?!?星光慘淡,江面浩茫,水流涌動,不見對岸。詩人如臨茫茫大海,其憂心忡忡不言自明。登上渡船,穿行于驚濤駭浪之中,詩人更是千憂萬慮。而船夫卻穩定自若,在黑暗之中熟練地駕馭著小船,且歌且笑,根本不把洶涌的波濤當回事。詩人不禁受到情緒的感染。登岸之后,詩人又繼續趕路。已是次日凌晨,峰巒迂回,風急霜濃,木石冰滑,手足僵勁,較渡江前的“月沒”、“崖傾” 又添了幾分艱辛。詩人行進在坎坷的崇山峻嶺之中,仍不能忘情于剛才的渡江?!盎靥鞣e水外,始知眾星干。” 渡江之時,只是一個勁兒地緊張,根本無暇欣賞那美妙的大江夜景?,F在回想起來,在舟中所見滿天星斗,水天相連,無邊無際,真不知那星星是在天上還是在水中。登上山峰回視江外,才知道星星是干的,與水并不相接。這 一個“干” 字,“興會標舉,出人意外” (朱東潤語),受到歷代詩評家贊賞。仇兆鰲把它與曹操的《觀滄海》相提并論,認為“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此俯視水中之星”?!盎靥鞣e水外,始知眾星干”,“此仰觀水外之星”。而陸游的 “水浸 一天星”,與 “水外眾星干”,“參見更明”,都是同 一機杼。然而,此時的杜甫,已不是南游吳越、北游齊趙時的杜甫了,殘酷的生活無情地剝奪了他欣賞美好大自然的閑情逸致。美好的自然只能給他那百孔千瘡的心靈帶來片刻的歡愉和欣慰,緊緊伴隨著他的則是旅途的艱辛和困頓?!斑h游令人瘦,衰疾慚加餐。”這一聲長嘆,把 一個貧病交加、瘦骨嶙峋、未老先衰的詩人的形象推到讀者的面前。當我們讀到 “尚未安”、“路何難”、“輕波瀾”、“手足寒”、“已千憂”、“仍萬盤”這些詩句時,怎能不為詩人的安危而擔憂?
這首詩描寫夜渡很有特色。詩人以行蹤為序,先山行,再渡水,復又山行。這本身就生動地告訴人們,水會渡在重巒迭嶂之間,地勢險要,水流湍急。詩中直接寫渡水的只兩句,而且輕描淡寫。但是,自始至終又處處為渡江而設。渡水前,寫山行,詩人著力創造夜的氛圍; 到渡口后,先寫大江,突出了江的洶涌和寬闊,這些都暗示了渡水的困難??堪逗螅葘戯L霜,可見船夫的辛勞; 再追記入舟時的心情,又可見心有余悸,渡江之險也就不言而自明了。登山時的回眺,更是明顯地回應渡水。 詩人正墊反襯, 前呼后應, 著意渲染夜渡的艱險,而在這中間起鉤連作用的卻是“歌笑輕波瀾”一句。這一個“輕”字真可謂一字抵千鈞,既充分表現了篙師的藝高膽大和詩人的敬仰之情,又能夠前顧后盼,使全詩脈絡貫通。
詩人煉字功夫極深,這不僅表現在“輕”字、“干”字上,比如用 “動”寫中夜的江流,用 “沒”寫月落,用 “滑”寫“霜”,字字隨手拈來,不加雕飾,卻都恰到好處,宛然如畫,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充分表現了老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色。
上一篇:黃庭堅《武昌松風閣》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九齡《湞陽峽》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