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本志經過三年,發行已滿三十期②; 所說的都是極平常的話,社會上卻大驚小怪,八面非難,那舊人物是不用說了,就是咶咶叫的青年學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種邪說,怪物,離經叛道的異端,非圣無法的叛逆。本志同人,實在是慚愧得很; 對于吾國革新的希望,不禁抱了無限悲觀。
社會上非難本志的人,約分二種: 一是愛護本志的,一是反對本志的。這第一種人對于本志的主張,原有幾分贊成; 惟看見本志上偶然指斥那世界公認的廢物,便不必細說理由,措詞又未裝出紳士的腔調,恐怕本志因此在社會上減了信用。系這種反對,本志同人,是應該感謝他們的好意。
這第二種人對于本志的主張,是根本上立在反對的地位了。他們所非難本志的,無非是破壞孔教,破壞禮法,破壞國粹,破壞貞節,破壞舊倫理 (忠孝節),破壞舊藝術 (中國戲),破壞舊宗教(鬼神),破壞舊文學,破壞舊政治(特權人治),這幾條罪案。
這幾條罪案,本社同人當然直認不諱。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 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③,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大家平心細想,本志除了擁護德賽兩先生外,還有別項罪案沒有呢?若是沒有,請你們不用專門非難本志,要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德賽兩先生,才算是好漢,才算是根本的辦法。
社會上最反對的,是錢玄同先生廢漢文的主張④。錢先生是中國文字音韻學的專家,豈不知道語言文字自然進化的道理? (我以為只有這一個理由可以反對錢先生。) 他只因為自古以來漢文的書籍,幾乎每本每頁每行,都帶著反對德賽兩先生的臭味; 又碰著許多老少漢學大家,開口一個國粹,閉口一個古說,不啻聲明漢學是德賽兩先生天造地設的對頭;他憤極了才發出這種激切的議論。像錢先生這種用石條壓駝背的醫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贊成的。但是社會上有一班人,因此,怒罵他,譏笑他,卻不肯發表意見和他辯駁,這又是什么道理呢?難道你們能斷定漢文是永遠沒有廢去的日子嗎?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壓,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此時正是我們中國用德先生的意思廢了君主第八年的開始⑤,所以我要寫出本志得罪社會的原由,布告天下。
【鑒賞】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動搖了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使世界歷史進入到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人民革命運動蓬勃興起的新時代。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世界革命潮流和進步思潮的影響下,也覺醒起來向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發起猛烈進攻。1915年9月 《新青年》創辦,即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個雜志成了提倡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舊文化,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它在創刊號上發表的陳獨秀的《敬告青年》,實際上是號召思想革新的宣言。它高舉反封建的旗幟,批判封建禮教,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專制主義,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17年初又先后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掀起了文學革命運動。
由于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的深入發展,封建頑固派和復古派的反抗也更加公開化和表面化。他們四處造謠,攻擊謾罵,還企圖煽動封建軍閥勢力來進行鎮壓,所以陳獨秀就寫了《本志罪案之答辯書》這篇著名文章。文章首先將《新青年》 自創刊以來所受到的反對和攻擊,一一擺出來示眾,然后再進行有力的回擊和駁斥。文章明確表示,《新青年》不僅無罪,而且有功,并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光輝旗幟,對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作了很精彩的概括: “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對于當時反對者罵得很厲害的錢玄同廢除漢字的主張,陳獨秀用科學的態度給予了解釋和回答。錢玄同當時不無偏激的主張,客觀上還引出了好的結果。魯迅曾在《無聲的中國》 中說: 那時錢玄同提出廢止漢字,用羅馬字母代替。不喜歡改革的中國人一聽見就嚇倒了,便放過白話而竭力來罵錢玄同。白話居然減去了許多敵人而乘此機會風行起來。陳獨秀在文章的最后還極精要地論述了西方的進步發展史,并用百折不撓的大無畏的精神公開表示: 堅決要用民主、科學來救中國! 《本志罪案之答辯書》這篇重要文章,實際上是對“五四” 以前《新青年》的全部主張作了簡要的概括。
陳獨秀的這篇散文,是“五四”時期最早產生的議論性散文的代表作之一。陳獨秀當時寫了大量議論性散文。這些文章內容上主要是對社會政治進行批判,風格上慷慨激昂、氣勢逼人,曾產生過很大影響。
上一篇:白朗《月夜到黎明》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司馬遷《李牧破匈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