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2
古人鑄鑒3,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洼,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觀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4。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5。
1本文至《中藥制劑》等11篇,均選自《夢溪筆談》,標題均為后人所加。2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有《夢溪筆談》、《長興集》等。鑒:鏡。4“仍復”以下數句:意為再根據鏡面大小,增減鏡面的曲度,在一定距離內,使人臉和鏡子大小相稱,這是工匠精巧的智慧。5“此師曠”句:師曠是春秋時晉國樂師。晉平公鑄大鐘,師曠聽后認為鐘聲音律不準確,而眾樂工卻都以為準確,無人理解師曠的通曉音律。
【析點】 由于戰亂頻仍、統治者不予重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古代的一些發明創造年久失傳,后人對其工藝技術不得其解甚而做出荒唐事來。本文所記的古鏡即是如此。
早在西周初期,我國就有關于銅鏡的記載,到了漢代鑄鏡技術更臻精進,可惜的是這一工藝在宋朝已經湮滅,其原理不能為時人理解。宋人不能造鏡,而且常常在得到古鏡之后把鏡面磨成平平的,這實在是一種悲劇——非但不能創造反而進行毀壞的悲劇。其實,這樣的悲劇在中國歷史上并不鮮見。
沈括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精密觀察,發現了鏡面凹凸跟映像大小的聯系以及古人“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的巧智,可謂深得古人匠心。沈括雖然不是鏡子的發明者,但他發現了古人鑄鏡的奧秘所在,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說他是鏡子的再度發明者似乎并不過分。倘古人有知,必不會像師曠那樣感嘆知音難求了吧
上一篇:《鈷鉧潭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陳述古祠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