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張巡·聞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岧峣試一臨,虜騎附城陰。①
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②
營開邊月近,戰苦陣云深。③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注釋】 ①岧峣(tiaoyao): 高峻、高聳。虜騎 (ji): 指敵方的騎兵。虜,對敵人的蔑稱。②風塵: 指兵塵?!稘h書·終軍傳》: “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銳,當矢石,啟前行?!碧斓匦模?謂天地公平之心?!逗鬂h書·光武帝紀》: “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雹圻呍拢?邊塞所見之月。蔡琰 《胡笳十八拍》: “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夜夜吹邊月。”李白 《塞下曲》: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陣云: 濃重厚積形如戰陣之云,古人以為戰爭之兆?!妒酚洝ぬ旃贂罚?“陣云如立垣。” 高適 《燕歌行》: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鑒賞】 此詩作于至德二年(757),就詩中透露的信息看,或略早于《守睢陽作》。作者懷有杰出的政治和軍事才干,且重義尚氣節,恥于阿附權貴。安史叛亂之初氣焰甚盛,許多官員將領降賊,張巡亦被長官脅迫以偽職。但他大義凜然,率眾抗命,起兵討賊,相從者不過千余人。后與賈賁合兵,也才兩千人,卻抗擊了數十倍于己的賊兵,并取得輝煌的勝利。至德二年初,他入睢陽與太守許遠合兵,僅數千人,時賊兵聚十余萬眾攻城。《新唐書》本傳曰: “巡勵士困守,日中二十戰,氣不衰。遠自以材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可見張巡為挽救國家危亡,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自然當仁不讓地肩負起領導抗敵守城的重任。即史傳所稱 “氣志高邁略細節”,“不與庸俗合,時人叵知也”。詩如其人,臨危不懼,顯現出英雄本色。
首聯、頷聯一近一遠,寫城頭所見。首聯工于發端,氣勢磅礴。重兵壓境,孤城困守,情勢危迫,但詩句卻謂城墻高峻,守城將士居高俯瞰,但見賊兵蜂擁蟻附于城陰之下。在這里作者沒有費過多的筆墨,但將軍守御方略之高明嚴謹、軍士眾志成城之赤忱忠勇,以及正義之師藐視一切丑類、誓與危城共存亡的決心和信念盡在不言中。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比別人更多一層憂慮: 放眼望去,滿目賊兵營壘和軍馬兵塵,其勢甚盛,其他戰場亦頻頻傳來不利的消息,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吉兇未卜,頷聯即形象地流露了這深層的憂患意識?!鞍仓币痪浞磫枺哿俗髡叨嗄陙韺Τ蜕鐣C的反思,也承上啟下,表達了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對戰亂導致生靈涂炭的滿腔悲憤。
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優良傳統。所謂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其中包含的是對民族命運和蒼生福祉的關注,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以及 “君子”氣節操守的自我完善。詩的頸聯轉向更廣闊的時空,濃縮了數月來無數次艱苦卓絕的血戰。“邊月近”,點明是與民族的敵人抗爭,睢陽原非邊城,但此時卻成了抗敵救國的前沿?!瓣囋粕睢?不僅烘托出戰斗場面之慘烈,且預示了更為悲壯的血戰還在后面。尾聯以 “遙聞橫笛音” 作結,展現了作者不惜馬革裹尸,視死如歸的坦蕩胸懷。將軍每早每晚上城巡視,耳中只聽得遠處傳來凄清的笛聲,“橫笛”是胡樂,不免使人聯想到項王兵困垓下,夜半惟聞四面楚歌之時。英雄末路,忠義不渝,方可稱生為人杰,死為鬼雄。作者坦然置身于窮兇極惡的強敵重圍之中,不驚不懼,正與首聯 “臨”字相呼應。
全詩氣度恢弘,聲韻鏗鏘,對仗工穩,起承轉合頗循法度。讀其詩,當能想見其為人。
文章作者:王魯一
上一篇:愛國詩詞《趙藩·聞法夷據臺灣雞籠炮臺感慨有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楊銳·聞越南戰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