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辰《有感于卡瑪罷宴》原文|注釋|賞析
讀了《人民日報》上美國朋友卡瑪罷宴的消息,想講幾句話。關于外賓的事不想多說了,只說一說內賓的事吧。
所謂“內賓”也者,其實算不上什么真正的“賓”,他們不過是來自上邊或其它地方的人,什么首長啦、書記啦、檢查團啦、參觀團啦、工作組啦,以及什么會議的參加者、協作單位的人員,等等。這些人到一個地方,是做工作去的,并不是去作客的,本來用不著盛宴接待。然而不然,盡管有中央、國務院三令五申的禁止,有些地方仍然照宴不誤。上上下下,累計起來,花費在這種接待“內賓”上的人力、物力、財力,是決不會少于用在接待外賓上的。
宴請“內賓”的事禁而不止,大概同我們的古國遺風有點關系。我們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君主——官主傳統的古國,接官之風,盛行了幾千年。盡管已經解放了三十年,但很多人并沒有從這種遺風中解放出來。在下邊的人,對于上邊來的人,不盛宴接待,好象總是覺得有些失禮,有的還怕得罪上司;而上邊下去的人,也覺得好象理應如此,并不象卡瑪那樣感到別扭難受,有的還用宴的豐儉來衡量下邊對自己尊敬、熱情的程度。總之,這些人并不以此為恥、為鄙,有的反而以此自得、為榮,這就禁也難了。
內宴不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管怎樣吃得不亦樂乎,概不由個人掏腰包,而且總能找得出名目報銷。有的同志,對此還有一種糊涂觀念,他們總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有極大的優越性,是永遠吃不垮的。社會主義有極大優越性固然不假,然而,這能成為任意用公款吃喝的理由嗎?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壞習氣不打掉,是會毀壞社會主義優越性的。
年輕的卡瑪,作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還能夠提出 “這得花多少錢? 這錢是哪里來的?”這樣尖銳的問題,而我們的一些以人民公仆自居的人,反而醉眼朦朧,不去認真想想這個問題,有意無意地充當著大嚼社會主義的蝗蟲,這能問心無愧嗎?
面對卡瑪的罷宴,我們應該大大清醒一下了。蕩除官場的遺風,堵住財政開支上的漏洞,看看群眾的生活,主動罷宴,把吃勁轉變成干勁,卡瑪也就算不空罷宴一場了。如果有人還不肯罷宴怎么辦? 辦法還是很多的。據報載,吉林省某地的一個公社社員,一氣之下,掀掉了生產隊招待內賓的筵席。我想,用別的辦法都制止不了的時候,這或者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吧。
(1979年11月24日《人民日報》)
賞析 近年來,關于反對大吃大喝,提倡勤儉節約的雜文、評論可謂汗牛充棟,然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卻并不多。《有感于卡瑪罷宴》這篇雜文,以樸實無華的文字,情真意切的論述,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這篇雜文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首先在于作者選取了一個頗能令人深思的評論“由頭”——美國友人韓丁的女兒卡瑪到中國參觀訪問時,所到之處,盛宴招待,她一再勸阻,也無濟于事。她忍無可忍,在發出“這得花多少錢?這錢是哪里來的?”詰問后,憤然罷宴。稍有點愛國之心的中國人,都會被卡瑪的這一行為所觸動。作者十分敏銳地抓住這件事,就事論理,生發開去,對那些“以人民公仆自居”,而實際上卻“有意無意地充當著大嚼社會主義的蝗蟲”痛下針砭,可謂字字千鈞,十分有力。人們讀完這篇作品會禁不住掩卷深思:外賓尚如此,我們“內賓”呢?如果我們炎黃子孫對祖國的責任感還不及一個外國人,能不臉紅嗎?作品的這一啟人深思、發人深省的內在驅動力,使作品具有了一種永久的魅力。
其次,作者在分析吃喝之風屢禁不止這一弊端時,沒有使用那些高級形容詞,也沒有劍拔弩張的諷刺與批判。而是和讀者站在一起,心平氣和,娓娓道來。“讀了《人民日報》上美國朋友卡瑪罷宴的消息,想講幾句話。關于外賓的事不想多說了,只說一說內賓的事吧。”開頭這一段可以說清白如水,毫無盛氣凌人的味道,使人感到十分親切。接著,作品在對“內賓”進行了介說之后,著重對內宴不止的現象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內宴禁而不止的原因,一是和我們的“古國遺風”,或曰傳統有關系,當官的覺得該吃,作民的覺得該叫吃;二是社會主義姓“公”,有人覺得吃社會主義,不掏個人腰包,這正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些分析既深刻透辟,句句中的,又充溢著作者深摯的感情。閱讀這篇作品,我們不僅會被那深刻的道理所折服,而且會被作者那真誠的情感所打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是這篇雜文的一個顯著特征。
上一篇:康凱《有感于喬老爺的白鼻梁》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洵《木假山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