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宋山水詩鑒賞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山綠水去無聲。
煙波一棹知何許? 鶗鴂兩山相對鳴。
這兩首詩寫舟行江上所見山水之美,使用了不同的描寫手法,表現了不同的藝術趣味。
第一首采用欲露先藏、欲揚先抑的筆法,寫得起伏跌宕,余味無窮。
詩人起筆非但不直寫春江景色之美,而且打破春夜行舟慣常領略到的寧靜、安適的情調,偏偏去勾繪一幅風雨迷江的景象,極力渲染一種沉重、壓抑的氛圍。首句寫扁舟夜行遇雨,這已令人不快。次句寫雨勢極大,更使人不安。“滿江風浪”是詩人在船倉中的感知,他由扁舟的顛簸搖蕩,自然能想見船外風狂雨猛、濁浪翻騰的情景,這情景令人心驚膽戰,也引起詩人心中更大的不安。“夜如何”的疑問,道出了他心中的擔憂。詩人擔憂什么?他擔心青山綠水被這狂風驟雨毀了容顏,他憂慮這風雨斷送了大好春光。朝來雨止,詩人便迫不及待卷篷眺望。此刻,他心中充滿希望,又懷著畏懼,“試卷” 二字準確地刻劃了這種矛盾和不安的心態,也使人們聯想起詩人那迫切與遲疑相交織的動作神情。詩的前三句描寫雨夜行舟的不快和不安,這樣著筆,正是為了表現夜雨過后的暢快,在讀者心中喚起更大的快感。
末句“依舊青山綠水多”,這才點出詩篇吟誦的對象——青山綠水。有了前三句的渲染和鋪墊,這一句顯得格外明麗開朗。詩人看到,經過風雨的洗禮,山更青,水更綠,春光嫵媚,楚楚動人。“依舊”二字,透露出無限喜悅之情。這喜悅不啻緣于春景依然,而且在于詩人悟出了真理: 風雨無情,卻是暫時的; 青山綠水是永恒的,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
這首詩雖只四句,卻因其構思巧妙、哲理深邃,而有一種雋永的情趣,充滿樂觀的情調。
第二首直寫春江景色。詩人采取動靜相生的手法,寥寥數筆,將春江山水寫得鮮明可睹,生趣盎然。
首聯以寫靜景為主。起句先寫兩岸景色: 重巒疊嶂,草木蔥蘢,遠遠望去一片青翠。“夾岸”一詞顯示出綠蔭覆蓋的山巒連綿不斷的氣勢,“青”字寫出了春天的山色,鮮艷奪目。第二句將眼前的綠水同遠處的春山聯成一片,使人覺得滿目青悠,春氣可感。“去無聲”三字用得巧妙,不僅描繪出青山聳峙、綠水長流的肅穆境界,而且是詩人主觀情感的幻化。詩人被眼前景色所陶醉,身心已融化在大自然的山水之中。此刻,綠水映著青山,青山俯視綠水,綠水流船而去,青山離人漸遠,這青山綠水仿佛一對戀人,相別無言,兩情依依。其實,詩中意象所寄寓的,是詩人對綠水春山的戀情。“去”字極富動感,寫出了山和水的背向運動,使人讀來如坐舟中。
三、四句別開生面,寫的是動景,但動中寓靜。“煙波一棹”寫出了江上景色的變幻: 飛動的船槳拍擊江水有聲,將詩人從沉醉之中喚醒,只見滿眼煙波,暮色蒼茫,不知船已行至何處。這時,山中傳來鶗鴂的叫聲, 此呼彼應, 隔岸相聞。鶗鴂即杜鵑, 春天善鳴。 歷來文人以杜鵑入詩,總是渲染一種悲涼凄惻的氣氛,但朱熹此詩卻用以表現活潑生動的春意。 而且,“鶗鴂相向鳴”的情景, 使人想到兩岸山深林密、杳無人跡,益發襯托出春山綠水的寧靜。
這首詩境界開闊,色彩鮮明,語言明快。起首寫山,中間寫水,又寫山作結。章法謹嚴,筆勢生動,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上一篇:杭世駿《梅嶺》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屈大均《瀧中》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