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晟·稻草》中外哲理詩賞析
在干燥的風中
一束一束稻草,瑟縮著
在被遺棄了的田野
午后,在不怎么溫暖
也不是不溫暖的陽光中
吾鄉的老人,萎頓著
在破落的庭院
終于是一束稻草的
吾鄉的老人
誰還記得
也曾綠過葉、開過花、結過果?
一束稻草的過程和終局
是吾鄉人人的年譜
這是一篇臺灣鄉土詩派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詩運用比興手法,以沉重的心情、哀傷的語調,向全社會嚴肅提出一個逐漸被人遺忘的大事:老齡問題。本來,人的生命過程就是老化的過程。生物老化,組織結構和生理機能逐漸衰老,是自然規律。但是,享受著現代文明的人們如何建立新型的家庭,保障老人的權益,改變不良的世風,確實是一件人人都應該關心的大事,也是文學家應該關注的主題。
本詩第一節先寫在被遺棄的田野中一束一束稻草的景象。看似景語,實為情語。“瑟縮著”,抖動的樣子給人一種蒼涼凄楚的感覺。
接著,以草喻人。第二節寫鄉中老人在破落庭院中萎縮疲乏的樣子。“午后,在不怎么溫暖/也不是不溫暖的陽光中”,用詞巧妙,隱喻臺灣社會有限的福利保障水平。“吾鄉的老人,萎頓著/在破落的庭院/終于是一束稻草的/吾鄉的老人”,典型環境反映了他們悲慘的處境,萎頓的樣子反映了他們憂郁的心情。老人的形象是被歧視被遺棄的形象,令人看了又同情又心酸。他們之所以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是因為“誰還記得/也曾綠過葉、開過花、結過果?”他們的辛苦與貢獻沒有得到報償,怎不叫人心潮起伏、仗義執言。
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周代為了“正齒位、序人倫、敬老重賢”,每年都要舉行“鄉飲酒禮”的儀式。孟子主張,對青年人要進行“孝悌之義”的教育。自古代起就有“晨昏定省”之制,即每天早晚都要向老人問安。這些美德,都應該發揚光大。如今,面對命運如稻草一樣的老人,撫今思昔,沉重憂憤,怎能不為老人討回公道?
從過去寫到現在,又從現在想到將來。“一束稻草的過程和終局/是吾鄉人人的年譜”。人生的旅途是漫長的,但人都有老的時候。如果“吾鄉人人”世代相承都將成為“稻草老人”,可見問題的普遍性、嚴重性。這一節通過稻草老人的不斷出現,反映了世態炎涼、人人自危的社會現狀。
當然,“稻草老人”現象有其深遠背景和復雜成因。這是因為,人口結構老化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據聯合國統計,全球60歲以上的老人1980年為3.8億人,本世紀末將增至6.1億人。因而,1982年在維也那召開了老齡問題世界大會,制定了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就中國情況而言,全社會都應關心老齡問題。一方面要繼續發揚尊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解決收入保障、社會福利、衛生保健、營養、住房以及家庭環境等問題,使老有所養、老有所安、老有所樂;另一方面,古語說“勤奮者健,樂觀者壽”,老人也應該樹立起生活信心,老有所為,壯心不已。德國科學家康德說得好:“老年時也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人好比百靈鳥,有他的晨歌;老年人好比夜鶯,有自己的夜曲。”
上一篇:《杜甫·秋野》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李紳·答章孝標》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