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
短劍隨槍暮合圍,寒風吹血著人飛。
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紅冰冷鐵衣。
《龕山凱歌》共為九首,是徐渭為紀念抗倭戰爭中龕山之捷而作。這場戰事發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冬,由徐渭的朋友,會稽典史吳成器統領指揮作戰,結果大獲全勝。徐渭為此感到歡欣鼓舞,亦對朋友的才略和勇氣深懷敬意,戰事甫畢,即作這一組詩以贈吳成器,此為其四。這首詩生動描繪并熱情歌頌了吳成器奮勇殺敵的威武形象。
首句交得戰事發生時間:薄暮時分,吳成器身先士卒,“短劍隨槍”,率眾冒死奮進,與被圍之敵展開殊死決戰。下一句“寒風吹血著人飛”,形象地描摹出戰場上驚心動魄的血腥畫面:朔風怒號之中,敵我雙方短兵相接,兵刃所向,血肉橫飛。詩人在此處的想象是奇特的,明明是刀槍著人,鮮血進涌,卻被形容為血被風襲,著人而飛。是因為從獲勝者的心情來看戰事,殘酷的場面被詩化為一種莊美。二句詩一寫圍敵,一寫血戰,時間上相互銜接,概括了整幕戰況。很顯然,龕山之戰決不至于從一開始就如此激烈,作者是有意攝取戰事的熱點來落筆,剪除冗蕪的交待,以典型之一斑以喻全貌,筆墨經濟又且凝練。
三、四句筆鋒陡轉,“朝來道上”一句,已將戰事帶過,時間和場面大作跳躍,危險、緊張的氣氛亦并消彌,筆墨轉寫鏖戰歸來主人公的威武形象。于是自然引出結句所描繪的英雄凱旋的特寫畫面:主人公被寒氣浸襲得堅冷的盔甲之上,竟然滿是斑斑殷血凝結成的紅冰。這一傳神之描寫,足以喻示主人公在昨夜戰陣之中是如何地驍勇頑強,他的英武氣概也就躍然紙上!
這首詩布局精巧,頗有想象力。篇幅雖然短小,但寫得情感激越、色彩秾郁。徐渭受中唐詩風影響較大,從這首詩的構思和遣詞造語的特點來看,顯然是吸收消化了李賀詩歌的一些手法。詩人運用了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創造出生動鮮明的形象,表達了相當豐厚的內容,使人顯而易覺地感受到一種藝術魅力。
上一篇:邊貢《重贈吳國賓》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戚繼光《馬上作》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