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鏗《晚出新亭》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陰鏗
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
潮落猶如蓋,云昏不作峰。
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
九十方稱半①,歸途詎有蹤?
這首詩描寫詩人傍晚行經新亭所見的山川景物,抒發了一種濃重的懷鄉之情。
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靠近長江,三國時吳國所建,東晉時為朝士游宴之所。詩人大概是從當時的國都建康(今南京市)出發,傍晚時經過新亭,看到當地的景物,想起舊時的游宴和送別場面,引起許多感觸,因而寫下這首詩。
“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一”是“一何”、“多么”的意思,“足”有“有” 的意思。這兩句寫詩人站在新亭,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看到江水浩浩蕩蕩、奔騰向前的樣子,于是發出這樣的問嘆: “人的離愁別恨該有多少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包含在第一句詩中。正如李煜的《虞美人》詞所說: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的離愁別恨就和這浩浩蕩蕩、滾滾東去的江水一樣,是浩大無邊、無休無止的啊! 可見,詩人離開家里的親人和朋友到外地去,心中是很悲傷的。“離悲”,是這首詩的基調。
詩人經過新亭時,正值暮色蒼茫,四野俱靜。他當時只能看見和聽見: “潮落猶如蓋,云昏不作峰。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蓋”是車蓋,是車上用來遮太陽擋雨水的車篷,經常被文人用來形容潮水的樣子。“但”是“只”的意思。這四句詩的意思是說: 傍晚時潮頭已經落下去了,但水勢仍然象車蓋一樣奔馳而來; 天空已經昏暗了,看不清秋云的種種變幻; 這時只能聽見遠處戍樓上傳來一聲一聲單調的報時鼓角聲,只能看見寒氣籠罩著的遠山上的亭亭松樹。此情此景,給人一種凄涼、迷茫、寂寞、孤獨的感覺,詩人的“離悲”之情更加沉重了。
詩人懷著沉重的鄉愁,邁著沉重的腳步,緩緩地在路上行走。詩人走到新亭,只是剛剛出發,離開家鄉還很近,但他一步三回頭,當時就在想著何時回家的問題了。“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詎”(jù巨)是“豈”的意思。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比喻越靠近結束階段,行路越艱難),我現在才開始出發,去路還很長很長,歸途哪里有什么跡象呢?這表現了詩人對行路艱難的憂愁和對歸期無望的傷悲。他的悲痛是難以忍受的。
讀完這首詩,我們仿佛看見了一位憔悴的詩人,背著沉重的行囊,行囊中裝滿了鄉愁,踽踽獨行在新亭附近的道路上。
這首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風格沉郁,氣勢蒼茫,韻味已經接近唐人的五言律詩。
上一篇:梵琦《曉過西湖》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宋之問《晚泊湘江》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