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執信《曉過靈石》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趙執信
曉色熹微嶺上橫,望中云物轉凄清。
林收宿霧初通日,山挾回風盡入城。
客路遠隨殘月沒,鄉心半向早寒生。
驚鴉滿眼蒼煙里,愁絕戍樓橫吹聲。
人生就象一條坎坷而漫長的旅途,因而旅途的景色往往更能喚起人生的感喟。這首描繪詩人拂曉時途經山西靈石縣所見景致的詩,正滲透一種悠遠的鄉情,莫名的愁思。
“曉色熹微嶺上橫”,首句在我們面前拉開了一幅狹長而空廓的橫軸: 遠處,朦朧連綿的群峰東側,隱約起伏的層嶺上空,剛露出茫茫 一線微明的晨光。那初白猶暗的天色和天邊層云,那若現而隱的山巒和山中景物,看去反而顯得凄涼、冷清?!稗D凄清”,是寫拂曉山色的廣漠、寂寥,又使人仿佛感覺到山中拂曉的峭寒,然而,何嘗不是詩人內心一種孤冷的羈旅人生之感,給“望中云物”平添上一層“凄清” 色彩呢?
接著,我們隨詩人盤山而下,穿過一片樹林。林間經夜薄霧漸漸消散了,疏落的樹隙開始有縷縷旭光透過。詩中唯這一句還帶有迷濛的亮色和暖意,然而出林入谷,又是另一番景象。曙光照射不到的山峽之間,颯颯陰風依然回旋著,沿著空谷直撲入山下小城。這兩句相當準確地捕捉了清晨山中不同方位不同景色的特征。“收”字寫出了林霧漸退的舒緩,而且似乎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收攏而隱沒; “挾”字寫出了山風的勁急,而且仿佛是被峭壁緊逼、挾擠而出。雖為寫景,而遣詞造語摻入了作者主觀感受,不僅生動,而且另具意蘊。讀者或許會引生 一種聯想:人生旅途上曾多少次經歷過這種才見“林收宿霧初通日”,卻又落入“山挾回風盡入城”的情景啊!
如果說前四句主要寫景而情滲其中,那么后四句就是即景而寄寓人生感慨了。詩人沿著山路繼續西行。那不知多少旅人跋涉過的小路迤邐延伸,隨著殘月在遠方消失。“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詞人柳永寫離情別緒的名句。他寫的是江岸殘月,而趙執信此詩寫的是山中殘月,并進一步賦予殘月以一種喻意: 人生的歸宿,在渺遠的道路上奔波的人們,最終都如這西天殘月沉沒。于是,一種悲涼牽動了一絲鄉愁,一陣寒意隨著凌晨的寒氣襲上心頭。末兩句,更把這種悲涼之感推廣一層?;颐傻臒熢浦斜惑@起的鴉群亂飛,增加了旅人心頭的恓惶; 遠處戍樓傳來陣陣笛聲,是戍卒的嗚咽?是遣客的怨訴?是游子的鄉思?也和詩人一樣“愁絕”,周圍都浸入一種凄然、惻然、悵然、惘然的氛圍中。
旅愁鄉思,曾出現在古代許多詩人筆下。這首詩卻自有特色。詩人并非單純寫景,也不直接思索人生。只把自己在凌晨山行這特定時境的特定感受準確地傳達出來,移情于景,借景寓慨,漸次把讀者引入特設的境界,陷入一種莫可名狀的愁緒,領略到一種深幽之美。
上一篇:司馬札《曉過伊水寄龍門僧》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梵琦《曉過西湖》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