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廷式·浣溪沙》原文賞析
旅情
畏路風波不自難,繩床聊借一宵安,雞鳴風雨曙光寒。秋草黃迷前日渡,夕陽紅入隔江山,人生何事馬蹄間?
這首風致動人的小詞,字面上不難明白。要想破解它深處的含義,得從最后一句及作者自注談起。
“人生何事馬啼間?”作者自注云:“用山巨源語。”山巨源(205—283),姓山,名濤,晉朝人。“竹林七賢”之一。三國魏時為趙國相,遷尚書吏部郎,入晉為吏部尚書十余年。器重朝望,人稱山公。《世說新語》注引虞預《晉書》云:山濤“為河內從事,與石鑒共傳宿,濤夜起蹋鑒曰:‘今何等時而眠也!知太傅臥何意?’鑒曰:‘宰相三日不朝,與尺一令歸第,君何慮焉?’濤曰:‘咄!石生,無事馬蹄間也。’投傳而去,果有曹爽事,遂隱身不交世務。”曹爽(?—249),字昭伯,曹操族孫。魏明帝(曹叡)時為武衛將軍。叡死,曹芳繼位,曹爽以大將軍受遺詔與司馬懿同輔政,用何晏、鄧飏等謀奪懿權。正始十年(249),司馬懿乘機勒兵收曹爽等,誅死,夷三族。詳見《三國志·魏志·曹真傳》。山濤與司馬懿的皇后張夫人有中表親,所以在曹爽奪司馬懿權之前,已有所警覺,夜間驚起,離開傳舍(旅舍),并勸朋友不要繼續在外旅行(“無事馬蹄間也”)。
文廷式在清末帝、后兩黨中屬于帝黨。他與珍妃的胞兄志銳、志鈞關系很密切。當時人傳說,瑾妃、珍妃幼年時曾從文廷式受學。他在朝廷屢次上書言事,彈劾李鴻章等人。慈禧太后對他很憎惡。李鴻章也亟欲迫害他。“當是時,國軍新挫于島鄰,輸款割地幾不國。君激世變,益究中外之務,凡時政得失,列位賢不肖,慷慨陳論,指斥權貴人尤力,為所側目久矣。及肇宮闈之隙,狃新舊之爭,務歸罪于君;媒孽構陷,屢欲擠之死地”(陳三立《文道希先生遺詩序》)。在這種情況下,文廷式在旅途中自然會想起當年山巨源語:“無事馬蹄間也。”
不過,晚清與魏晉時不同,文廷式也不同于竹林隱士山濤。“畏路風波不自難,繩床聊借一宵安,雞鳴風雨曙光寒”。他在風波險惡的畏途上,不自以為難。只要有一張小小的繩床,可以歇歇腳,他便可以安枕高臥,一覺睡到天明。任憑它夜里風雨凄凄,雞鳴了,天亮了,光明就會來到人間。畏路,畏途,指艱難可怕的道路。《莊子·達生》:“夫畏涂(途)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當時的政治局勢,正如《莊子》書中所寫的這樣可怕。文廷式卻不以為難,表現出可敬的勇氣。繩床,胡床,此處指旅店中簡陋的小床。雞鳴風雨,《詩·鄭風·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后世常以雞鳴風雨譬喻險惡的處境,未必是現實生活的實寫。
下片前兩句“秋草黃迷前日渡,夕陽紅入隔江山”,寫眼前美景,并借以抒寫自己將歸故里時平靜愉悅的心情。秋草夕陽,常令人有寧靜之感,同時也常常令人思歸或思念遠行之人。《詩·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唐人王維《木蘭柴》:“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儲嗣宗《秋墅》:“虹隨余雨散,鴉帶夕陽歸。”宋人歐陽修《醉翁亭記》:“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張舜民《村居》:“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張耒《風流子》:“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元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都是借描寫夕陽表現寧靜之境,思歸之情。“秋草黃迷前日渡”,寫回首來路,漸行漸遠;“夕陽紅入隔江山”,寫瞻望前景,家山漸近。語句中浸透了喜悅欣慰的情緒。最后一句:“人生何事馬蹄間?”用山巨源語,既含蓄巧妙地暗示了當時的政治局勢,如同三國時曹爽謀奪司馬懿相權時一樣險惡,與開頭“畏路風波”相呼應,同時又表現了詞人為避李鴻章迫害,乞假南還,遠離虎口時的特殊欣慰之情。
這首詞題為“旅情”,寫的是一個特殊處境的旅人獨特的感受。可是,它又寓含著帶有一定普遍性的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不也經常有畏路風波、風雨雞鳴嗎?這時,不要畏懼,不要驚慌,不要自隳志氣,自以為難,要努力保持心靈的平靜,要相信光明就會到來,要善于發現“秋草黃迷前日渡,夕陽紅入隔江山”那樣迷人的人間美景.從中得到愉悅.得到欣慰。這樣,你就會有足夠的辦法對付畏路風波,人生困境。孔子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文廷式在充滿荊棘的政治道路上,便表現了一種動人的君子風度。這首小詞是他人品的自然流露,可借用葉恭綽評作者《水龍吟》的話來說:“胸襟興象,超越凡庸。”
上一篇:《李俊民·洞仙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高士奇·浣溪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