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山東省·曲阜孔廟·孔林》古詩詞賞析大全
曲阜孔廟,在山東曲阜城內,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這座建立在孔子故鄉的孔廟是全國各地規模最大的一處孔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元前480年,也即他去世后的1年,魯哀公就在他的故宅建廟,“歲時奉祀”,以后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重修、擴建,使其成了我國最古老的古建筑群之一。孔廟有九進院落,南北長達3里,有孔子當年講學的“杏壇”,有祭祀孔子的主殿一大成殿,巍峨宏麗的大殿前還有深浮雕雙龍戲珠的石柱10根,下托山海波濤,上綴朵朵浮云,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大殿正中的“至圣先師”橫匾下神龕內供奉著孔子塑像,兩旁有四配 (顏回、曾參、孔伋、孟軻)、十二哲(子貢、子路等十二弟子)塑像。
孔林,又稱至圣林,在曲阜城北1.5公里處,是孔子及其后裔的氏族墓地,2400多年來,孔林已達到3000畝之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內有孔子、孔鯉、孔伋三代陵墓,還有子貢廬墓等古跡。
孔廟大成殿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詩名]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作者] 李隆基,即唐玄宗。此詩是唐玄宗至泰山封禪,幸孔子宅,祭孔子墓時所作。
[注釋] ●棲棲:依依的意思,如鳥之棲木而不去,指圣人行跡。鄹(zhou,鄒)氏邑:鄹,魯國邑名,今曲阜縣東南之鄹城,孔子之鄉。孔子父親叔梁紇,曾為其邑大夫。●魯王宮:指孔子故居,魯恭王曾欲毀之而變成自己的居宮,當他進入了宅堂,聞有絲竹之音,就打消了自己的念頭。●嘆鳳句:《論語》:“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因為鳳鳥不來,孔子嗟嘆自己已經難以有所作為了。●傷麟句:孔子見仁獸麒麟在西狩時被捕獲,感嘆世道日下,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得實現,流淚悲歌,從此不再著述。《春秋·哀公十四年》杜預注:“麟者仁獸,圣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詳見下文羅隱《謁文宣王廟》注。●今看二句:《禮記·檀弓》:“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詩人到孔子故宅祭奠,想起孔子的這句話,想象與當年孔子夜夢祭奠于東西兩楹之間的情形是相同的;言中對孔子充滿崇敬、懷念之情。
天推魯仲尼,周游布典墳。
游遍七十國,不令遇一君。
一國如一遇,單車不轉輪。
良由至化力,為國不為身。
禮樂行未足,邅回危于陳。
禮樂今有余,袞旒當圣人。
傷哉絕糧議,千載誤云云。
[詩名] 頌魯
[作者] 蘇拯,唐代詩人。昭宗光化中(898—901年)在世。長于五古,平易通俗。這是一首評論孔子周游列國的詩。他認為孔子在游歷時,沒有一位國君愿真心任用他,實是一件大好事。因為孔子如果真的滯留某國,至多將這個小國治理得不錯,可是他就不會成為后世景仰的圣人了。
[注釋] ●魯:指魯國都城、孔子故鄉曲阜。●天推二句:老天推選出魯國的孔仲尼(孔子),讓他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典墳,謂儒家經書,取義《三墳五典》。《南史·丘巨源傳》:“少好學,居貧屋漏,恐濕墳典,乃舒被覆書,書獲全而被大濕。”此處引伸為儒家主張。●不令句:老天不讓一個國君賞識他。遇,知遇,賞識。●一國二句:如果有一位國君賞識他,那他所乘的車輪就不會再轉了。意思也即滯留于一國了。●良由二句:這樣對一個國家的百姓施行了教化,一國固然得利,孔子自身就受到了限制。●禮樂行不足二句:由于禮樂不能在天下充分推行,結果使孔子在陳國受困而斷了糧。邅回:行進艱難,徘徊,打轉。《楚辭·九嘆·怨思》:“寧浮沅而馳騁兮,下江湘以邅回。”●禮樂今有余二句:如今禮樂遍天下,孔子成了身穿龍袍,頭戴垂旒王冠的圣人。后世人尊孔子為文宣王。●傷哉二句:人們認為孔子在陳蔡絕糧是孔子命運不濟,這真是千古的誤解啊!
行經闕里自堪傷,曾嘆東流逝水長。
蘿蔓幾凋荒隴樹,莓苔多處古宮墻。
三千弟子標青史,萬代先生號素王。
蕭索風高洙泗上,秋山明月夜蒼蒼。
[詩名] 經曲阜城
[作者] 劉滄,字蘊靈,唐代魯(今山東曲阜)人。初舉進士,屢試不第。至大中八年(854年)始及第,時已白發蒼蒼,始為華原縣尉,遷龍門令。其詩多為登臨懷古之作,工于七律。
[注釋] ●闕里:在曲阜城中,為孔子故里。《后漢書·明帝紀》:“幸孔子宅。”注:“在故魯城中,歸德門內,闕里之中。”●曾嘆句:孔子曾在此地嘆息:“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三千二句:孔夫子教育三千弟子的事跡,永垂青史;他這位萬世師表是真正的素王。素王,稱具有王者的道德情操,但無王者地位的圣賢。●洙泗:魯地兩條河流洙水和泗水,它們流經的地區是孔子生活和授徒之處,故后世用洙泗稱呼孔子的故鄉。
晚來乘興謁先師,松柏凄凄人不知。
九仞蕭墻堆瓦礫,三間茅殿走狐貍。
雨淋狀似悲麟泣,露滴還同嘆鳳悲。
倘使小儒名稍立,豈教吾道受棲遲。
[詩名] 謁文宣王廟
[作者] 羅隱,這兩首七律,一首嘆息文宣王廟的荒廢,下一首則用孔子的口氣作答,構思奇妙,深深地抒發了自己的感慨。
[注釋] ●先師:尊稱孔夫子。后人尊孔子為大成至尊先師。●文宣王:唐開元二十七年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九仞二句:寫當時孔廟的荒廢、凄涼景象。●雨淋二句:孔廟內殿宇漏雨的痕跡,好似孔子為麒麟被殺而哭泣;下滴的露珠猶如孔子當年悲嘆鳳凰不至的淚水。其中“悲麟泣、嘆鳳悲”典出《春秋·哀公十四年》:魯哀公在打獵時獲得一獸,身似鹿而牛尾,角上有肉,因不認識而將它殺了。孔子看后說:“麟者仁獸,圣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絕筆于‘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孔叢子·記問》載:孔子“遂泣曰:‘予之于人,猶麟之于獸也,麟出而死,吾道窮矣!’乃歌曰:‘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倘使二句:意謂如果我這個小儒生能夠稍有權力,豈能讓儒家先師受此委曲!
三教之中儒最尊,止戈為武武尊文。
吾今尚自披蓑笠,你等何須讀典墳。
釋氏寶樓侵碧漢,道家宮殿拂青云。
若教顏閔英靈在,終不羞他李老君。
[詩名] 代文宣王答
[作者] 羅隱,此詩是上詩的續章,是以文宣王的口吻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在披露社會現實方面有入木三分之妙。
[注釋]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止戈句:說儒家主張用武的目的應當是消除武力,尊重文治。止戈為武,語意雙關,“武”字是“止戈”二字組合起來的,而止戈又是停止使用武力的意思,這正是儒家所主張的。●吾今二句:可是今天我這個先師還在破廟里披著蓑笠擋雨(因屋漏),你們后生小輩還去讀儒家經典有什么用呢?指唐代末年軍閥混戰,講究武力,無人重視文治。●釋氏二句:說你看那佛教廟宇的高樓直沖藍天;道教的宮殿上接青云。●若教二句:如果我的弟子顏回、閔子騫的英靈長在,我絕不會被道家的祖師太上老君所恥笑。顏回,孔子最得意的一個弟子,敏而好學,問一知十,知過必改,貧而不移其志,不改其樂,孔稱其賢,后世稱為“復圣”。閔子騫,孔子弟子,性孝友,以德行著稱。詩人意思是:可嘆今天儒家弟子和讀書人根本不受人尊重。
孔林
魯國遺跡墮渺茫,獨余村廟壓城荒。
梅梁分曙霞棲影,松牖回春日駐光。
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
不須更問傳家久,泰岱參天汶泗長。
[詩名] 謁孔林
[作者] 黨懷英,金代人。
[注釋] ●林廟:指孔林、孔廟。●老檜:指孔廟內“先師手植檜”,傳為孔子當年親手植種的檜樹,距金代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現尚存。沾周雨露,因孔子是東周時代人,故言。●漢文章:言孔林內的墓碑上的文字有些還是漢代的遺跡。●不須二句:意謂不必問孔子后裔已有多少代孫,孔子的品德與功績象泰山那樣高,象汶水、泗水那樣源遠流長。汶泗,皆山東境內大河,其中泗水流經曲阜境內。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
恩沾周雨露,儀識漢衣冠。
駐蹕亭猶峙,巢枝鳥未安。
斷碑深樹里,無路可尋看。
[詩名] 謁圣林
[作者] 李東陽,明代詩人。
[注釋] ●林深:孔林有十萬多株古樹。孔子死后,其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
天下衣冠仰圣門,舊邦風俗本來敦。
一方煙火無庵觀,三氏弦歌有子孫。
城郭已荒遺址在,書文半滅古碑存。
憑誰更讀東游記,歸向中朝次第論。
[詩名] 曲阜紀事
孔子墓
[作者] 李東陽
[注釋] ●天下衣冠:天下有身份,有學問的人。●舊邦:指魯國舊地,今曲阜一帶。●敦:敦厚、指民風淳樸。●無庵觀:曲阜一帶沒有寺庵、道教,說明這一帶人民對儒家思想的篤信。●三氏弦歌:指孔、孟、曾(參)三氏子孫繼承孔子的思想與事業,子子孫孫弦歌不絕。
鑾輅來東魯,先登夫子堂。
兩楹陳俎豆,數仞見宮墻。
道統唐虞接,儒風洙泗長。
入門撫松柏,瞻拜肅冠裳。
[詩名] 康熙甲子冬至過闕宮
[作者] 玄燁
[注釋] ●過闕宮:經過孔廟。●鑾輅:指皇帝的車駕。鑾,鈴。輅,車子。展示出車駕隊伍的場面。●先登句:說首先登拜孔子殿堂,即大成殿,表現對孔子的崇敬。●俎豆:祭祀用的器皿,此句說登堂祭孔儀式的隆重。●數仞句:孔廟高高的宮墻烘托莊嚴神圣的氛圍。●道統句:說儒家傳道的道統繼承于堯舜。唐虞,是唐堯、虞舜的簡稱。韓愈曾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關于道的傳授系統。●洙泗長:說象洙水、泗水那樣源遠流長。●肅冠裳:整肅衣冠,表示瞻拜的恭敬。
一杯如五岳,永古此幽宮。
天朗林原氣,川流洙泗風。
奠椒溯思處,瞻楷不言中。
萬載讀書者,水源木本同。
[詩名] 謁孔林酹酒
[作者] 弘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奉皇太后東巡至山東曲阜,二十七日至孔林祭奠孔子墓。作者曾九至曲阜,通過祭孔活動表明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對于爭取漢族知識分子的合作,維護其統治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注釋] ● 一抔二句:說孔子的一抔之土如五岳之尊,這里的陵墓是萬古長存的。一抔,一捧土,即指墳墓。幽宮,地宮,墓室。●洙泗:為二水名,皆流經曲阜,即指孔子講學之所。后世以洙泗代稱魯國文化和孔學源流。●奠椒:《楚辭·九歌》:“奠桂酒兮椒槳。”椒槳指以椒(香木)置酒中。奠椒,即祭奠。●瞻楷:原注:“林旁為子貢廬墓處,有枯樹半截,相傳為子貢手植楷。”此處即指瞻望子貢手植楷。●萬載二句:說這里對讀書人來說,如水之源,如木之本(干),是儒學的淵源。
魯城遺跡已成空,點瑟回琴想象中。
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詩名] 題杏壇
[作者] 元六十代衍圣公(孔子后裔)。
[注釋] ●杏壇:孔子講學處,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莊子·漁父》云:“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宋天圣年間在此筑壇植杏,以紀念孔子在此講學。●魯城:曲阜是春秋時魯國的都城,故稱魯城。●點瑟回琴:孔子演周禮,奏樂弦歌時的情景。
不辨何年植,殘碑留至今。
共看獨樹影,猶見古人心。
閱歷風霜盡,蒼茫天地陰。
經過筑室處,千古一霑襟。
[詩名] 子貢手植楷
[作者] 施閏章
[注釋] ●子貢手植楷:在孔林孔子墓南的楷亭旁,相傳為孔子的弟子子貢所植。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各持異鄉樹種來墓周種植,從而使孔林內古樹參天,樹種繁多。子貢手植楷之所以被人重視,是根據《史記》記載:孔子歿后,弟子皆結廬守墓,服喪3年,唯子貢思慕情深,3年之后又居墓前3年始歸。后人敬仰子貢的品德,在孔子墓旁建“子貢廬墓處”,子貢手植楷也得到保護。“楷亭”之名也因此楷樹而得名。●殘碑:指明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陳鳳梧于孔子墓西南重建子貢廬墓室,并立“子貢廬墓處”石碑一通。清時碑石殘缺,故稱殘碑。●筑室處:指子貢廬墓處,有石室三間。
當年轍跡苦棲遑,廟貌千秋更有光。
志學敏求能不厭,因材施教實多方。
詩書禮樂精華在,思孟顏曾俎豆旁。
今日自然時代異,斯民懷念勝前王。
[詩名] 游孔廟
[作者] 郭沫若,1959年2月18日作此詩。
[注釋] ●轍跡苦棲遑:乘著車到處奔走忙碌。孔子生于“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為了維護和宣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他乘著車到列國周游,奔走于宋、鄭、陳、蔡、齊、楚等國,但到處碰壁。棲遑,奔走忙碌的樣子。●志學句:贊揚孔子的治學態度。志學:《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敏求:《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厭:《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詩書禮樂:傳說孔子曾刪定“六經”,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分別加以整理。●思孟顏曾: 思,即子思,就是孔子的孫兒孔伋;孟,即孟子,名軻;顏,即顏淵,又名顏回;曾,即曾子,就是曾參。這4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儒家的代表人物。顏回是孔子的最得意弟子,品學俱優,人稱復圣;曾參,孔子弟子,事親至孝,是子思的老師,人稱宗圣。此四人皆配祀于孔廟,人稱“四配”。●前王:指歷代帝王。
古柏森森聚虬龍,石麟含笑坐春風。
祖孫三代封三垅,洙泗同源水一泓。
遺愛在人存槁楷,后雕垂世仰青松。
史遷自嘆低回久,我亦逢人問泮宮。
[詩名] 游孔林
[作者] 郭沫若
[注釋] ●祖孫三代: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子思)之墓,此布局為“攜子抱孫”。●洙泗:泗水在曲阜市北,其支流洙水流入曲阜。孔林正橋即洙水橋。●槁楷:楷模,榜樣。●史遷句:太史公司馬遷20歲時“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當時他感慨地說“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時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玉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以至“祇回留之,不能去云。”此句即記載此事。●泮宮:學校、講堂的古稱,此處言孔子講學之處。
宮墻萬仞碑千載,三殿闊疏一閣脈。
劫后返思春日情,金聲玉振抒慷慨。
[詩名] 曲阜孔廟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三殿、一閣:指孔廟中軸線上的圣跡殿、寢殿、大成殿及奎文閣。●金聲玉振:孔廟前部有巨大牌坊——“金聲玉振”坊。
七尺教臺大地寬,弦琴桴鼓賀葩鮮。
兩千年后枝榮日,桃李春風暢杏壇。
[詩名] 孔廟杏壇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教臺:指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春花秋月依然故,圣府廢興難自述。
千載寰瀛雅化心,惟仁思想各明悟。
[詩名] 孔府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孔府:為歷代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官署和私邸,與孔廟、孔林合稱“三孔”,也是曲阜名勝。●千載寰瀛雅化心:孔府東學有孔昭煥題“崇儒雅化示寰瀛”之句。
松柏森昂驕歲古,碑石儀陣仰天慕。
樂邦有道邇遐來,佇祭享堂人盡肅。
[詩名] 孔林
[作者] 王樹遠
上一篇:關于描寫《湖北省·晴川閣》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于描寫《安徽省·李白墓》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