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商山道中》唐山水詩鑒賞
趙嘏
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
當晝火云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
趙嘏在中晚唐頗有詩名,張為《詩人主客圖》將他列在“瑰奇美麗”一派的第三人。論成就他當然不及名列第二的劉禹錫,但從任一角度衡量他都勝過名列第一的武元衡。明人胡震亨認為他的詩有優于杜牧、許渾的一面,盛贊他擅場七言,并說若能更進一步,便可成為晚唐之冠,“為惜‘倚樓’只句摘賞,掩其平生” (《唐音癸簽》卷八)。文中惋惜世人僅摘賞趙之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長安秋望》)而忽略了他的其他好詩。這些不應忽視之作就包括趙的山水詩在內。
七絕《商山道中》是趙嘏山行的即景抒情之作。商山在今陜西省商縣東南,屬秦嶺終南山脈,又名商嶺、商坂、楚山、地肺山。商山道是由長安經藍田、商州去河南、湖北及嶺南的山路,沿途有高山深谷,景色幽奇。柳宗元、韓愈、元稹、劉禹錫、杜牧等詩人或貶謫或遠宦,都走過這條路。
趙嘏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由宣城入長安應試,途經商山。落第后困頓長安八年。開成五年(840)仲夏離京去嶺南,又過商山,詩當作于此時。
商山深處因特殊條件而形成的小氣候,與山下不同。當關中平原已經暑氣襲人的時候,這里卻還是山花盛開的日子。山上山下的季節差異,形成景色的鮮明對比,予人以強烈的印象。《商山道中》寫山水正是從詩人入山乍與景遇的感受入手: “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和”字是惠風和暢、林鳥和鳴等自然現象構成的印象,但幽谷蕭森之處,林木如洗,清流見底,又儼如高秋之境。遇上如此氣候、如此去處,難怪詩人會情不自禁地發出 “是勝游”的詠嘆。
暫時的歡愉終敵不過失意的旅懷,隨著漫長跋涉而來的是無窮無盡的愁思。“當晝火云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 兩句以凝煉之語寫出了詩人在感情上的大波折。“火云” 即常見于夏季的火燒云,它生于晴朗之日。火云不生,說明天色漸漸陰晦。那曲曲彎彎的溪流象九曲回腸,當此之際,詩人哪能不目睹神傷呢。但詩人不直抒自己的旅愁,而是移段情入景,借曲折山溪抒情。“一溪”竟縈作“萬重”愁腸,對比強烈,造語新警,是全篇的點睛之筆。
趙嘏不長的一生多在旅行中度過,他熱愛山水,說過“平生半為山淹留,馬上欲去還回頭” (《過噴玉泉》),又說過“詩家本多感,況值廣陵春” (《陪崔璞侍御和崔璞春日有懷》)。他的山水詩,正是他行旅生涯的生動寫照。
上一篇:許渾《咸陽城東樓》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劉威《塞上作》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