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孚《煙寺晚鐘》金、元山水詩鑒賞
陳孚
山深不見寺,藤蔭鎖修竹。
忽聞疏鐘聲,白云滿空谷。
老僧汲水歸,松露墮衣綠。
鐘殘寺門掩,山鳥自爭宿。
在古人筆下,寺院鐘聲不知引出多少美妙的詩章。陳孚的這首詩,雖不完全是描寫鐘聲,但以鐘聲為線索,結構全詩。全詩八句,前四句寫尋寺而聞鐘,后四句寫入寺而鐘殘,以鐘開,又以鐘合。那單調的鐘聲在詩中似有了生命和情致。
詩中有“修竹”“松露”。古人常用松竹象征比喻高人隱士,由此可以揣測: 詩人入山尋寺大概不是為投宿,也不是為了香火,而是去拜謁久已仰止的高人。
前四句詩,詩人略去了仰慕高僧,入山尋寺諸情節,開首就截取“山深”寫來?!吧缴畈灰娝隆?是詩人入山之后的感受,山深林幽,不知寺在何處,只見“藤蔭鎖修竹”。鎖,遮蔽的意思; 修竹,細長的竹子。濃密的古藤掩蔽了煙寺修竹,所以找不到寺之所在。正當詩人頗感迷惘的時候,“忽聞疏鐘聲”?!昂雎劇?二字道出了詩人的驚喜,他不禁尋聲望去,可是看到的是“白云滿空谷”。這一句回應首句“山深”,間接地描寫了煙寺地勢之高。這四句詩一句一轉,煙寺在詩中好象置于云霧,忽隱忽現,詩人的感情也隨之而一起一伏。
后四句,詩人又略去循聲見寺、入寺無人等情節,如電影的鏡頭剪接,把鏡頭直接接到寺中老僧身上。詩中用了三個無聲的畫面描寫老僧: “老僧汲水歸”,“松露墮衣綠”,“鐘殘寺門掩”。暮鐘響過,老僧汲水而歸,但這水絕非世俗井水,從他衣沾發綠的松露可知,水是來自于松林中的清泉。這更見老僧的清雅超俗?!八麻T掩” 的主語顯然是老僧,老僧納客掩門。三句詩沒有寫老僧的容貌言談,但幾個動作,幾滴露珠,勾勒了一個高人的形象。最后一句,緊承“鐘殘”,暮鐘響過,寺門掩閉,是人投宿、鳥歸巢的時候了,以鳥的 “爭宿”映襯詩人的夜宿煙寺,以鳥的“爭宿”聲反襯老僧的閑靜,造成幽靜、深邃的意境。
這首詩前四句通過尋寺,描寫煙寺的深曲,后四句通過老僧歸來,描寫寺中人的超凡脫俗,兩個鏡頭剪接在一起,意境清幽,給人留下了較大的想象余地。
上一篇:陳沆《靈泉寺》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錢載《牛頭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