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
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
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這首題畫詩闡明了八大山人創作書畫的深刻寓意,是我們深入領會他的那些含義隱晦的詩畫作品的一把鑰匙。
王孫,是畫家自稱,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后裔。首句寫出他對自己的書畫非常自信,認為完全出于天然的姿態。次句寫他每當回憶起天下承平時(按指明朝)的景況時,都要痛哭流涕;由于過于悲痛,所以頭發都變白了。三、四句是說,他便常常借助于他所畫的水墨花卉,來寄托深重的故國之思,把花卉的葉子畫得葉葉都是向南吹的。
為什么畫出花卉的葉子向南吹就能表達畫家的故國之思呢?這有現實的和歷史的兩種根據。現實的根據是晚明小朝廷曾建都于南京,盡管后來因君昏臣奸而很快失敗了,但畢竟對于清兵的南下抵抗了一陣子,是當時人們的復明希望之所在。歷史的根據是宋末有許多忠臣義士,如文天祥、陸秀夫等,曾擁戴過幾個南宋小皇帝在南方抗元。文天祥《揚子江》詩云:“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這種深沉執著的故國之思,在八大山人的詩畫作品中是表現得很充分的。如他的《古梅圖》,畫一株經嚴霜狂風摧折的古梅,樹根全部裸露,樹頂屈曲呈丁字形,但枝上仍開放著鮮艷的梅花。象征著漢族人民雖遭滿清統治者殘酷摧殘而決不屈服,復明的希望仍像梅花迎春那樣在心頭躍動。而在這幅畫的題畫詩中則寫有“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的句子,表示要向南宋末愛國詩人鄭思肖學習,堅持氣節,決不屈膝仕異族,像他畫蘭露根不畫地那樣,畫殘山剩水;表示自己身為和尚,卻要效法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總之,八大山人詩畫中, “墨點無多淚點多” (鄭板橋評朱耷語), 我們應當在讀他的詩畫時,深刻領會他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上一篇:《題蘭石》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蘭竹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