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沆《靈泉寺》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陳沆
萬樹結(jié)一綠,蒼然成此山。
行入山際寺,樹外疑無天。
我心忽蕩漾,照見三靈泉。
泉性定且清,物形視所遷。
流行與坎止,外內(nèi)符自然。
一杯且消渴,吾意不在禪。
靈泉寺在湖北秭歸縣南,此詩寫于嘉慶二十年(1815)。
詩的前四句,描寫靈泉寺的樹色。靈泉寺座落在山際,山中萬樹連成一片,形成一片翠綠之色,郁郁蔥蔥,山地全為林海覆蓋,猶如綠色的海洋,蒼然一片,似乎整座山也是由林海樹色組成,只見綠樹,不見山石。“萬樹結(jié)一綠,蒼然成此山”即寫此種景象,這是遠(yuǎn)眺山寺的景色。三四兩句,由遠(yuǎn)及近,寫“行入山際寺”之后,仍然是萬木蕭森、古樹參天,除了樹之外,似乎別無天地。四句詩將山寺樹色寫得十分突出。
“我心忽蕩漾”兩句,描寫在綠樹叢中,發(fā)現(xiàn)三秀靈泉,不覺心旌搖蕩,精神為之一爽。“山不在高,有泉?jiǎng)t靈”,更何況此山寺有靈泉三處呢?靈泉向來被稱為神泉,在萬樹之中照見山窟靈泉,更增神秘之感。
“泉性定且清”以下四句,借山水談?wù)芾恚遣迦氲囊欢巫h論。意謂泉水之性本來是平靜清澈的,或流為曲溪,或匯成方池,其形狀完全是隨外界環(huán)境而定,隨物賦形,遇平地則流,遇坎洼則止,外流與內(nèi)止,完全符合自然之道。《孟子·盡心》說: “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注滿坎洼)不行; 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達(dá)。”“流行與坎止”句,即用此意。但詩中所表現(xiàn)的“崇任自然”的思想,又與孟子有所不同,而近于老子與莊子,老子主張“道法自然”,莊子反對(duì)一切人為的東西,更加崇任自然。山水詩在早期的發(fā)展階段,常常有玄言尾巴,時(shí)至清代,陳沆仍捃拾魏晉山水詩的老套,又缺乏“理趣”,這應(yīng)當(dāng)視為敗筆。作者似乎覺得在山水詩中談禪宗哲學(xué),令人生厭,故結(jié)尾兩句說: “一杯且消渴,吾意不在禪。”汲取一杯甘美清冽的泉水解一下渴就夠了,何必談什么禪宗哲理,我的意思并不在這里。作者在詩中寓有什么哲理,有什么弦外之音,只有留待讀者去品味了。
上一篇:李忱《瀑布聯(lián)句香嚴(yán)閑禪師》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陳孚《煙寺晚鐘》金、元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