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太湖》宋山水詩鑒賞
范仲淹
有浪仰高山,無風還練靜。
秋宵誰與期?月華三萬頃。
太湖地跨江蘇、浙江兩省,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勝地,古稱震澤、具區,又稱笠澤、五湖,面積有三萬六千頃(一頃等于一百畝)之廣。湖中有島,沿湖有山; 湖里套湖,峰巒層疊。古今游太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吟詠太湖的詩也不知道有多少。范仲淹的這首絕句卻有它的特點,寫出了詩人的獨特感受。這首詩不是寫太湖一時所見之景,而是幾次變換鏡頭,寫出太湖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氣象,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因而更能啟發和調動讀者的藝術想象力。
全詩的構思是: 先寫其動,后寫其靜,然后歸結到它的浩渺遼闊。首句“有浪仰高山”,是寫太湖的動景: 巨浪排空,奔騰洶涌,顯出它磅礴的氣勢,表現出巨大的生命活力。這里從浪高著筆,同時也就暗寓了太湖的浩渺開闊。試想,要是那種小家子氣的狹窄的湖面,遇到再大的風也是掀不起如山一樣高的巨浪的。這是寫一浪而見萬頃太湖,在藝術上是很精煉的。這咆哮涌動的氣象,又在不知不覺中為末句寫出 “三萬頃”伏一筆,收到氣脈貫串、首尾呼應的效果。
首句雖然沒有寫出 “風”字,但是寫浪即是寫風,次句承首句而來,詩意一折,卻轉出太湖的另一番景象: 風停浪息,整個湖面象平鋪在大地上的一幅巨大的素練,方才那種洶涌的氣勢不見了,太湖是那么寧靜、澄澈、安詳、柔美。謝朓詩: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是以素練形容江水平靜清澈的名句,范詩同一機杼,氣魄卻顯得更大一些。
末二句是懸想期待之語,是說觀太湖之美,最好是等到素月生輝的秋夕,在皎潔的月色之下,萬頃太湖,月色與水色融為一片,迷迷茫茫,無邊無際,才更能顯示出它那含吐萬物的恢宏博大的胸懷氣魄。“誰與期”的“誰”字,妙在不確定指哪一個人,卻首先包括了詩人自己。詩人期待并十分欣賞這種闊大的明凈的藝術境界,跟他在名作《岳陽樓記》中寫洞庭湖時,表現了同樣的襟懷氣度,同樣的藝術追求。從這一點說,我們從這首小詩中多少看到了范仲淹作為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的精神風貌; 因而這首絕句就不單純是一首寫景詩,同時也包含著一種抒情言志的意味在內了。
上一篇:李白《太原早秋》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泠然《宿九華化成寺莊》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