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第《元夕宿泉州洛陽橋》明山水詩鑒賞
陳第
春風又度洛陽橋,柳色青青伴寂寥。
回首故園今夜月,滿江燈火上寒潮。
在福建省泉州市東北洛陽江入海處,橫江飛架著一座大石橋,它就是洛陽橋,原名叫萬安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至嘉祐四年(1059)。橋面上有石欄翼護,塔亭錯落,石獅雄踞; 橋頭廣植樹木,綠蔭夾道。這里是泉州有名的一個風景點。
明代愛國將領陳第是連江(今浙江省連江縣)人,曾在廈門一帶協(xié)助守將抗擊倭寇。戎馬倥傯之中,作者又迎來了一個春天,但不是在家鄉(xiāng),而是在洛陽橋畔。第一句“春風又度洛陽橋” 點明了作者所處的特定時空。春風送暖,楊柳泛綠,也該是春花含苞欲放之時,可是作者只寫了橋畔新柳。那柳枝一色的青碧,看去有些單調(diào),傍晚又無蜂蝶禽鳥相戲,也顯得寂寞冷清。原來這是作者煢煢獨處的無聊心情投射到了景物之上。“寂寥”,靜寂的狀態(tài),它既是寫景,也是作者心情的反映。這時月輪東上,清輝流瀉,洛陽橋更應呈現(xiàn)出一副綽約的風姿。但作者無心賞玩眼前之景,他憧憬的是內(nèi)心之景——他想起了家鄉(xiāng)的上元之夜。上元節(jié)是我國各地普遍賞燈的節(jié)日,連江人卻有獨特的風俗。他們在潮水上漲時,將燈火放在江里,任其隨波漂流?!皾M江燈火上寒潮”便是這個場面的寫照。燈火滿江時,賞燈活動達到了高潮,所以是個極富包孕的時刻,給人以更多的聯(lián)想。月光下,密密麻麻的燈火映紅了水面,波涌燈搖,火光跳動,好似一條巨大的火龍向大海緩緩游去……。前兩句的寂寥情景也有力地反襯出這一熱鬧場面。
在這首詩里,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寫得真摯、深切。而對于欣賞寫景詩的讀者來說,我們反倒通過洛陽橋畔的孤寂詩人的想象,看到了連江人民歡度元夜的風景畫和風俗畫。
上一篇:洪亮吉《伊犁紀事》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楊慎《元夕桐梓驛》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