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湖天暮景》宋山水詩鑒賞
楊萬里
坐看西日落湖濱,不是山銜不是云。
寸寸低來忽全沒,分明入水只無痕。
讀誠齋詩,吸引人的不僅是詩中那清新的格調,也許,他那被譽為“活法”的技巧,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活法”在他的寫景詩里用得尤其多,這里選析《湖天暮景》中的一首,也“活”得叫人耳目一新。
這首小詩寫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所謂“湖”,指的是江蘇最大的湖泊洪澤湖,洪水期面積達三千七百八十平方公里,湖面煙波浩渺,湖濱漁歌互答,招引詩人寫下五首《湖天暮景》詩。這一首選擇的“暮景”,是紅日西沉的奇觀。詩人坐在湖邊上饒有興味地觀賞著,看著西斜的日輪是怎樣從湖邊降落下去的,接著推究原因: “不是山銜不是云”。既不是遠山把它吞沒,又不是暮云把它掩藏,那么,這金烏到底潛歸哪兒去了呢?
詩人沒有就此作出最終解答,因為他把注意力全放在日落的奇妙動態上了。他在觀察日落的全過程,狀寫這湖天暮景中最有活趣的畫面: 紅日是一寸一寸低落下去的,可忽然間,在人們還來不及看清楚的一剎那,就完全隱沒了。如果說動態看不清楚,那么,地點該是不會錯的。沉沒之處,當然就在洪澤湖邊,就從邊上沒入湖水里去,可是,水面一點波痕也沒有,顯得多么神秘,何等有趣! 這兩句詩,一句從“日”本身寫,一句從“湖”的角度說,合成了湖天日落的美妙景象。
楊誠齋的詩,就是這樣清新,這樣生動。他抓住日落湖濱這一暮景,不是靜止地寫湖光,寫水色,而是寫前人不曾寫過的動態,寫眼前稍縱即逝的變異。換句話說,誠齋詩里不僅有常態,而且有變態;不僅有空間,而且能寫出審美的另一意向: 時間。這就是他的詩“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前人對他的“活法”推崇備至,作了許多闡釋。這首小詩以口語化的文字,寫出別人口中道不出的詩意,在古代山水詩中,尤其顯得新鮮、奇妙。
上一篇: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岑參《火山云歌送別》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