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游》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此詩寫于杜甫居蜀時期。杜甫在成都草堂,閑居無事,不時外出游歷。上元元年(760),杜甫曾去新津游覽,次年,又去新津,寫下了《游修覺寺》一詩。修覺寺在新津縣東南?!逗笥巍芬辉?,寫于《游修覺寺》之后,故稱“后游”。因修覺寺是故地重游了,故開頭兩句說:“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贝酥械摹八隆敝感抻X寺,“橋”指新津北橋。詩人不說自己 “憶寺”“憐橋”而用倒字之法,曰“寺憶”、曰“橋憐”,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江山勝跡都寫成有情之物,以賓形主,更表現出詩人對江山勝跡的熱愛。
三、四兩句,承一、二句而來,用同樣手法,把江山寫得若有所待,似為有情之物。祖國的大好河山好象隨時歡迎她的游人投入自己的懷抱。那爛漫嫵媚的山花和裊裊依依的細柳則更加多情了,她們在任憑人們欣賞,對人們做著無私的貢獻,讓“游者皆得見之無所私也”。(趙注)以上四句詩,把大自然加以人化,詩人對自然山水經過一番藝術處理和審美關照,自然山水便活了起來,在自然山水中寄托了詩人的性情。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兩句,是對仗工整的山水名句。此兩句寫春日之景。大自然用和風細雨滋潤著原野,“煙光薄”三字,寫出了春天大自然的明麗。山水云霧之氣在日光照射下,很快便收斂了,“薄”字狀出了煙光的變化迅速?!吧酬选敝冈捌缴车臏嘏?,春天晝長夜短,春日遲遲,故用 “日色遲”三字形容。
結尾兩句,是詩人在游賞修覺寺時的感想。詩人半生窮困,“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于干戈擾攘之際,有家難歸,客居蜀地,其愁思是可以想見的。他打算在自然山水的陶冶中,獲得暫時的慰藉。“客愁全為減”正道出了這種心情。結句的“舍此復何之”,流露出詩人的感慨和對現狀的不滿。閑居草堂,無所事事,理想與抱負無法實現,除了游覽江山勝跡之外,又能干什么呢?歲月蹉跎,除了來此消愁解悶,又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雖言“客愁全為減”,實際是“客愁”并不能忘懷,結句露出老杜沉郁的本色。
上一篇:劉基《古戍》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嚴羽《和上官偉長蕪城晚眺》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