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陰崖有蒼鷹, 養子黑柏巔。
白蛇登其巢, 吞噬恣朝餐。
雄飛遠求食, 雌者鳴辛酸。
力強不可制, 黃口無半存。
其父從西歸, 翻身入長煙。
斯須領健鶻, 痛憤寄所宣。
斗上捩孤影, 噭哮來九天。
修鱗脫遠枝, 巨顙坼老拳。
高空得蹭蹬, 短草辭蜿蜒。
折尾能一掉, 飽腸皆已穿。
生雖滅眾雛, 死亦垂千年。
物情有報復, 快意貴目前。
茲實鷙鳥最, 急難心炯然。
功成失所往, 用舍何其賢。
近經潏水湄, 此事樵夫傳。
飄蕭覺素發, 凜欲沖儒冠。
人生許與分, 亦在顧盼間。
聊為義鶻行, 用激壯士肝。
這一首五言古體寫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白蛇吞食了雛鷹,鶻應雄鷹之邀為鷹族報仇,殺死了白蛇。據詩人說故事為潏(yu)水(長安杜陵附近水名)邊一個樵夫所傳。其實,他只不過是借一個故事明其心志,呼吁人間壯士稟大義而行事,救人于危難之中。此詩系乾元元年(758)作,時值安史之亂。作詩用意恐與此有關。
全詩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交待義鶻報仇的原委。鷹雛大半為白蛇吞食,其父憤然訴之于鶻。首兩句的“陰”“黑”,使故事開始籠罩于陰森的氣氛中,給下文白蛇吞噬小鷹設置了一個具體環境。通過寫雌者的“辛酸”和雄者的“痛憤”,揭示了這個鷹家庭的悲劇之慘:黃口小鷹蛇口幸存的不足一半。“斯須領健鶻”,行動之快反映其報仇之心切,重要的是關鍵時刻鶻的出現,突出鶻的形象有如一個義士,為人解難。
第二部分,是對鶻的寫生和詠嘆。高高的天空中,一只健鶻呼嘯翻轉而下,在猛如“老拳”的鐵爪下,蛇頭破碎,從高枝被重重甩下,再不能于短草中爬行了,一命嗚呼! 寫健鶻來有聲勢,擊有精神。“八句寫生,筆筆叫絕”(浦起龍《讀杜心解》)。歷來人們更欣賞“飽腸皆已穿”一句,暗合前文,宣泄了報仇雪恨的快意。詩人以褒揚的筆調寫了鶻的勇猛俠義,以嘲諷的筆觸寫了蛇的下場:“死亦垂千年”。可謂愛憎分明了。后八句進一步頌揚了鶻的義舉。其出擊是急人之難,心地光明;事成之后一去無蹤,不圖酬報。一來一去都是了不起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美其壯舉,更贊其德行。這不就是人世中活活的賢人義士的形象么?
第三部分,寫明作詩的原由。“近經潏水湄(指水邊),此事樵夫傳。”使這則故事更趨完備,而又能使詩人徑直道出作詩之由。首先是鶻的義舉給他帶來的震撼:白發沖冠,凜然起敬,感嘆于“人生許與分,亦在顧盼間”,人與人彼此有應有求,這種態度只在瞬間即可表現。詩人似在自言自語,又在施教于人。其次直陳其意,寫此詩是用以激勵壯士之心的。
杜甫善以賦筆作詩。以賦筆作詩,最忌平板滯直,缺少變化。此詩則不然。其節次分明,一氣呵成,而又錯落有致,轉接無象。開端突兀,直接道出鷹族之悲劇發生。中段則寫義鶻之舉,敘事詠嘆,翻騰跌宕。隨后自然納入議論。由交待故事來源,完備其事,引出末段結語。忽然聯續,莫測端倪,或順理成章,自然無象。這是杜甫這首詩的獨到之處。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促織二首·宋·洪咨夔》原文與賞析